4月14日清晨,春雨下得不急不緩,不肯停歇,溪橋柳岸,屋檐瓦舍皆是雨聲,安寧中帶著遠意。
我們包裝和物質聯合黨支部一行30多人來到夾馬槽烈士紀念碑前,緬懷先烈,敬獻花藍。按照行程,我們參觀臨港工業園,醉后來到宜都天龍灣濕地公園,參觀了楊守敬書院。
楊守敬書院,是一座古樸有靈性的庭院,掩隱在滿目蒼翠的山林中,帶著溫厚的江南底蘊。楊守敬先生的雕像矗立在書院的中央,他手持書卷,鶴發童顏。院內的蒼柳發了新芽,春天里的遇見,不必刻意,一轉身,便與新綠的小草四目相對,與枝上苞芽砰然而遇,那一刻,心頭有說不出的溫暖,世界靜了。沿著臺階拾階而上,就到了勤成講堂,古色古香的課桌、板凳擺放整齊,墻上掛著楊先生的生平簡介,那個被光陰拋擲的老者,仿佛從遠年的巷陌中款款走來。時光仿佛停留在昨天,卻真的好遙遠。
百年滄桑,歲月變遷。楊守敬先生(1839年-1915年) ,一生勤奮好學,博聞強記,以長于考證著名于世,是一位集與地、金石、書法、泉幣、藏書以及碑版目錄學之大成于一身的學者。一生著述達80多種,其中地理學著25種,版本目錄學著作18種,金石學著作37種,校勘輯佚學著作8種,經學著作3種,不愧被譽為“晚清民初學者第一人”這個稱號。他一生專治地學,歷經師生三代而成的(水經注疏)更是酈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楊先生不僅學富而且品高,老年的楊先生,絕意科名,專心研究學術,駐日期間購買了大量流失日本的中國古典文化書籍達40萬冊,許多琮是孤本,為保存中國的文化典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有幸坐在那個看似年代久遠的課堂里,聽到國學老師別開生面的講課,一個“兄”竟有那么多的見解,我們聽得久久不愿離去,被中國民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深深地震憾。楊守敬先生一生將心裝在學術里,我們雖不能抵達楊先生生活的深處,卻聞到了書香滿屋,聽到了草木的呼吸,那條落葉山徑的兩旁,早已開滿了清芬的花朵。文字本無言,記錄參觀途中看到的點點滴滴,謹以此篇獻給著名的國學大師――“曠世絕學,獨有千古”的楊守敬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