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炎帝神農氏安葬地的記載,最早見于晉代皇甫謐撰寫的《帝王世紀》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宋代羅泌撰《路史》就記述得更具體: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據地方史《酃縣志》記載此地西漢時已有陵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軍興邑人擔心亂兵發掘,遂將陵墓夷為平地。炎陵縣炎帝陵唐代,佛教傳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興寺”,然而陵前“時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廟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歷史,隨著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炎帝廟也歷盡滄桑,屢毀屢建。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67—983年),朝廷將事官慮炎帝陵地僻路險,舟車不便,奏請將炎帝廟遷至茶陵縣城南,宋太宗詔許,即移鹿原陂炎帝廟于茶陵縣城南五里處。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農氏的活動,均在茶陵縣城南炎帝祠廟進行,鹿原陂炎帝廟幾近湮沒。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劉清之鑒于炎帝陵沒有炎帝廟,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點不倫不類,于是奏請朝廷,廢陵前唐興寺而重建炎帝廟。
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軍之康樂、霞陽、常平三鄉置酃縣。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屬酃縣境地,隸屬衡州府管轄。
宋理宗淳祜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撫使知潭州陳奏請朝廷為炎帝陵禁樵牧,設守陵戶,并對炎帝祠廟進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間,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動,而未有詔修炎帝陵廟的記載。
明代有關炎帝陵廟的修葺史書記載頗詳。較大規模的修葺有三次: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詔命遍修歷代帝王陵寢,“發者掩之,蔽者葺之”,由此炎帝陵廟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翌年修葺竣工,旋遣國史院編修雷燧來炎帝陵告即位致祭。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縣知縣易宗周主持。這次重修是在原廟舊址上拓寬興建。新廟的建筑格局為:主殿名“圣容殿”,殿內塑炎帝神農氏祀像,殿外建一高閣,寬敞如殿。閣下為陛道,中為丹墀,縱橫數丈。東西廡各三間,前列三門,四周建有垣墻。墻內有大道繞閣,沿墻行可以直達殿后陵寢。整個殿宇陵寢連成一體,基本上改變了舊廟原貌。
萬歷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此次修葺距前已有百余年歷史,炎帝陵廟久經風雨剝蝕,日漸頹壞。酃縣縣令目睹廟宇日非,惻然傷感,于是派人于路旁募款,發起整修。新廟規模因循舊廟,但廟貌大為改觀。東閣學士吳道南撰有《重修炎帝陵廟碑》,記載了這次修葺盛舉。
清代對炎帝陵廟的修葺有據可查的約有9次。
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將領蓋遇時部進駐炎陵,屯兵廟側,炎帝陵廟慘遭破壞。是后,當地官民士紳及時進行了補葺,但由于戰爭頻仍,資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圣祖玄燁遣太仆寺少卿王紳前來炎帝陵告災致祭。王見陵廟棟宇損壞嚴重,入告于朝,奏請修葺,圣祖準奏。由酃縣知縣龔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復前代規模。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縣張浚奉文動用國帑,按清王朝公布頒行的古帝王陵殿統一格式重建,陵廟也統稱陵殿而正其名。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門——行禮亭——正殿——陵寢”的四進格局。整座陵殿為仿皇宮建筑,氣勢恢宏,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的傳統特色。
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復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縣俞昌會主持、當地士紳百姓募資捐款所進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開始,年底竣工,費時8個月有余。這次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高大寬敞,金碧輝煌莊嚴肅穆,蔚為壯觀,各附屬建筑,依山傍水,錯落有致,與主殿相輝相映,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也為炎陵山增添了無限秀色。
此后,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各朝,均未見史書有修葺的記載,但同治十二年版《酃縣志》所載炎帝陵殿形制圖,又與道光年間所建之陵殿有異,其間很有可能作過修葺而未入志。
民國年間炎帝陵殿的修葺活動,據有關文字記載有4次:
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酃縣知事瞿燮捐資百元連同炎帝陵修葺費14元交人籌措修復,土木將興,旋因湘軍駐陵側,以至無法施工而作罷。
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因連年兵禍,陵廟傾圯在即,酃縣政府再次呈文請修,湖南省政府撥款500元,令縣長歐陽枚鳩工修葺。
1936年。酃縣縣長夏禮鑒于“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損壞”于年初組建了修復炎陵籌備委員會。但是半途而廢修復計劃未能實施。
1940年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主持的一次大修。1940年日軍犯西南,為防患于未然,薛岳擬將省政府遷酃縣炎陵山。是年春,撥??钣谘琢晟叫藿ㄊ≌畽C關辦公用房和員工宿舍,修筑了茶陵至酃縣炎陵山的簡易公路,同時對炎陵殿宇進行了全面修葺。
新中國成立后,炎帝陵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燭,引燃殿內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禮亭被焚。“文化革命”期間,陵殿及其附屬建筑又重遭破壞,除陵墓外,全部夷為平地。
炎帝陵殿被焚以后,重新修復炎帝陵殿已成為廣大炎黃子孫的強烈愿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修復條件日趨成熟。1986年6月28日,由酃縣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復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到1988年10月勝利竣工。重修后的炎帝陵殿,規模較前稍有擴大,整個建筑占地面積3836平方米。分為五進:第一進為午門,第二進為行禮亭,第三進為主殿,第四進為墓碑亭,第五進為墓冢。殿外修復了詠豐臺、天使館、鹿原亭等附屬建筑。整個建筑金碧輝煌,重檐翹角,氣勢恢宏,富有民族傳統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