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昌城區,有這么一個所在,它上榜了第一批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旅游街區名錄;它以“非遺+旅游+商業”模式,成為市內外非遺界的矚目的焦點和交流的平臺;它還入選了全國非遺融合案例,成為促進非遺產業發展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和3A級景區。它就是位于點軍區的三峽非遺in巷。
三峽非遺in巷以宜昌非遺項目展示、非遺技藝傳承培訓和商品生產經營、非遺文化交流、非遺研學教育為切入點,打造“宜昌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非遺工坊等非遺項目,使非遺元素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實現活態傳承。
總面積1000㎡的“宜昌記憶”非遺展覽館,以峽江文化為主題、還原打造宜昌老碼頭、街巷和市集,將宜昌百姓的生活場景巧妙地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非遺項目融合其中,集中展現了宜昌地區75項非遺元素,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非遺名錄14項,省級24項,市級26項,縣級11項。從傳統手工藝品到民間音樂舞蹈,從傳統醫藥知識到民間傳說故事,無一不展現著宜昌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游客們可以在這里全方位地了解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
非遺工坊匯聚眾多互動體驗類非遺項目和非遺產品,包括傳統工匠技藝、制作技藝、曲藝等。互動體驗類如宜昌彩陶、屈氏艾灸、京劇國粹等。工坊重在活態化展示,為游客提供零距離接觸和互動體驗,其中的非遺項目均由政府授牌非遺傳承人親自展示、教授、傳承。
宜昌制陶歷史十分悠久。20世紀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宜昌城郊的紅花套鎮發現了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早期的城背溪文化遺址,并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中紅色陶衣、黑色陶胎、繩紋的陶器占出土陶器的80%以上。距今更近的宜昌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遺址也出土了大量陶器。清至民國時期,宜昌城區與枝江市之間長江邊的白洋、安福寺、馬家店鎮都是當時有名的陶器產區。20世紀50年代,宜昌設立了宜昌彩陶廠,其生產規模、產品質量以及社會影響等,均于上世紀80年代達到鼎盛,宜昌也因此被譽為“西部陶都”,遺憾的是,隨著宜昌彩陶廠于1996年改制解散,曾為“宜昌三寶”之一的宜昌彩陶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近年來,隨著宜昌彩陶制作技藝入選非遺名錄,有越來越多的人士認識到振興這一宜昌歷史名陶的迫切性。因此,三峽非遺in巷從一開始,就邀請夷陶坊(宜昌彩陶)作為首批非遺項目入駐,讓游客們有機會近距離欣賞彩陶的魅力,了解其制作工藝和歷史淵源,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
記者在夷陶坊看到,各種陶制文創物件令人眼前一亮:樸拙小巧的小背簍、憨態可掬的土家娃牙簽桶、精心別致的虎鈕錞于茶葉罐,還有時尚而實用的愛心猴手機支架等,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宜昌彩陶”!這些堪稱精巧的彩陶制品,是宜昌當代彩陶匠人們用一雙雙巧手,通過選土、淘洗、煉泥、拉坯、晾干、修坯、上釉和燒制等二十多道工序化土為器的結晶。據介紹,入駐夷陶坊致力振興宜昌彩陶的,是徐康、趙昌衛等幾位非遺匠人。
端午制艾技藝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駐三峽非遺in巷的屈氏艾灸館是這一非遺項目的主要傳承基地,宋發龍是該館的主人,也是這一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在這里,游客們可以親身體驗艾灸的神奇效果,了解古老醫藥文化的智慧。”宋發龍告訴記者。
宋發龍的老家在秭歸沙鎮溪鎮馬家山村,每到端午時節,野生艾草漫山遍野生長。1996年,宋發龍二十歲剛出頭,開始跟隨其爺爺宋宏烈學習端午制艾技藝,熟練掌握端午制艾技藝的全部流程,并親身認識到艾的強大功用,如今,他和妻子高玉玲一起,將全部精力放在了制艾技藝的傳承上,先后成立秭歸屈艾艾制品有限公司和春不老健康管理中心,在傳承和弘揚之路上做得風生水起,現在兩人同為端午制艾技藝的傳人。
打卡三峽非遺in巷,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可以說,它是集非遺傳播、傳習、傳承及研、學、產、餐于一體的綜合性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也是一扇“非遺故事的宜昌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