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而論。在十八大報告描繪出的幸福圖景中,宜昌如何永葆青山綠水,打造“宜人之城、昌盛之地”呢?
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就是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來自宜昌市委黨校,長年從事文史及宜昌市情研究的余學新教授認為,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樹立尊重自然、生態先行的意識,避免或減少在經濟建設中對自然環境帶來的傷害;其次,要行動起來,主動化解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之間的矛盾;同時,要合理恢復已經遭到破壞的自然生態,促成其良性發展。回顧宜昌近年來的發展之路,不難發現,綠色、循環、低碳等關鍵詞,早已從“觀念、意識”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有實效的措施和行動。
宜昌市第五次黨代會報告中,“綠色繁榮”被列為我市未來五年發展的四大戰略之一(四大戰略:開發引領、沿江突破、創新驅動、綠色繁榮),并明確提出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同步推進,產業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共同提升的發展要求。今年,市政府制定并發布了“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對未來五年內各類污染的治理、自然生態保持,劃定了“達標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