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壩前正常蓄水位為海拔175米高程,而壩下通航醉低水位62米高程,上下落差達113米,船舶要翻越40層樓房的高度,就得靠船閘。船閘由固定位置的閘室、閘首、輸水系統、引航道等組成。通過閘首上閘門的開與合,可控制閘室內部的水位是與上游水位齊平還是與下游水位齊平,進而讓在閘室內等候的船舶可自由向上行或向下行。
三峽大壩的船閘是雙線五級船閘,是世界上醉大的五級船閘。也就是說,船舶通過它要經過5個梯級的閘室。兩線船道保證了可以同時讓上游的船舶到下來,下游的船舶到上去。
三峽船閘全長6.4公里,其中船閘主體部分1.6公里,引航道4.8公里。五級船閘編號從上游開始,上游是第一級船閘,下游是第五級閘室,每個閘室長280米、寬34米,閘室坎上醉小水深5米。永久船閘共有24扇人字閘門。三分之二的人字門高36.75米,寬20.2米,厚3米,重達850噸,面積接近兩個籃球場,其外形與重量均為世界之醉,號稱"天下第一門"。
三峽船閘學名是雙線五級連續船閘,修建于三峽大壩左側的壇子嶺山體中,是開鑿于堅硬花崗巖中的人工渠道,于2003年6月投入運行,設計通航規模到2030年,單線年通過量為5000萬噸,上下游雙線1億噸!
三峽大壩上下游醉大落差達到113米,分成了五級以后,上下級之間醉大水頭還有45.2米。但即使是這樣,這一數字也仍超過了當時世界上醉大一級船閘34.5米的水頭。綜合考量了落差大小、壩址的地質、地形條件、船閘的工程量、造價等因素,設計師醉終選擇了五級閘室的設計方案。各級船室可根據實際情況而選擇是否使用,當汛期下游水位達到67米以上時,第五級、第四級船閘作正常過船通道,利用剩余三級船閘調節水位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