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興山縣委、縣政府委托縣委宣傳部致函中央電視臺,對中央電視臺8套熱播的電視連續劇《昭君出塞》提出質疑,要求對劇中嚴重違背歷史事實作出說明和更正。
函中說,該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昭君故里興山人民無不歡欣鼓舞,掀起了收視熱潮,但劇情嚴重不尊重歷史事實引起了興山各界和群眾的異議,劇中主要人物的演員挑選給觀眾留下了遺憾。
函中特別提到,昭君出生于西漢時南郡寶坪村,現應為興山縣境內,而劇中反復說昭君出生于秭歸縣寶坪村,給人以錯覺和誤導,作為昭君故里觀眾難以接受,不少觀眾給縣委、縣政府打電話、寫信反映此事。
興山縣文學藝術創作室主任蔡長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此劇篡改歷史“硬傷”太多,“戲說”味太濃,嚴重損害了昭君和平使者的形象,演員的選配也不夠慎重,昭君的美麗形象沒有很好展示出來。
興山縣委、縣政府在函中提出,在劇中臺詞難以更改的情況下,要求中央電視臺在該劇片頭或片尾打字幕,說明王昭君為湖北興山人。
★戲里“昭君”不夠美
三峽晚報訊(趙婷婷):昭君文化研究專家、秭歸縣文聯主席覃小梅說,“這部電視劇在選擇扮演昭君的演員上,是巨大的失敗。”
史書上對王昭君的記載很少,不足150字,但“中國四大美女”的名頭激起了電視觀眾的超高期待。扮演者李彩樺雖是香港娛樂圈風頭正勁的青春玉女,但她并沒有給大家帶來眼前一亮的效果,觀眾體會不到“傾國傾城”的感覺。記者采訪的幾名宜昌觀眾認為,李彩樺在劇中好像一個“木頭人”,也缺乏昭君應該具有的靈氣和大氣。
覃小梅認為,相比并不出彩的“王昭君”,內地演員袁立飾演的顓渠閼氏美得出乎大家的意料,幾乎完全奪走了王昭君的美女風光。“如果要我選一個適合演王昭君的演員,我覺得年輕時代的劉曉慶更能勝任。”
★篡改歷史“硬傷”太多
興山縣文學藝術創作室主任蔡長明指出,王昭君是和親的和平使者,但在電視劇里的部分情節卻“戲說”味太重,篡改了不少歷史常識。
如劇里昭君嫁到匈奴前,在京城的民間燈會上偶遇呼韓邪單于,兩人互生好感。昭君是因為愛情并不是為了民族大義而遠嫁,這樣就削弱了昭君和親的重要歷史意義。
漢宮長年幽怨的獨居生活表現的太過單薄,劇里的王昭君似乎一直在忙著“談戀愛”。除了單于和漢元帝外,劇中的昭君還曾經和家鄉的表哥、劍客、大臣王莽和畫師毛延壽等多人有過感情糾葛。
雖然昭君不同于當時一般女子的見識,感情觀比較開闊,但無論如何也不會與王莽和毛延壽“談戀愛”。王莽的年齡,按照《漢書》記載,王昭君入宮時王莽還沒出生,怎么可能和她談情說愛?而眾所周知王昭君是因為不肯賄賂毛延壽,才被毛延壽蓄意丑化,導致備受皇帝冷落。而劇中的毛延壽卻成了王昭君的“愛慕者”,出于私心才故意丑化了昭君。
劇里演到王昭君被罰到祖廟清掃落葉自憐身世時,有人勸慰她說“古人不是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嗎?”記者了解,此話是引自李白《將進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連劇中漢朝人都會念唐詩。蔡長明還指出,王昭君的父親據考證應該叫王穰(音“讓”),電視劇卻成了王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