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山下,一座形似龍頭的山崖橫亙黃巖河上,山崖下方有一天生石洞,河水穿洞而過,橋洞因非人工開鑿,故名天生橋。
天生橋是神農架億萬年來滄海變桑田的結晶。19億年前,神農架還是一片沉寂的古海,距今8億年時,神農架才在地球劇烈的造山運動中躍出水面。在神農架,造山運動的痕跡歷歷在目,巖溶地貌隨處可見,天生橋堪稱神農架巖溶地貌的典型代表。
巖溶地貌又稱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地貌景觀。億萬年來,黃巖河的泉流以其鍥而不舍的毅力,在山崖間沖刷出一個石洞,這種水滴石穿的功夫委實讓人拍手稱奇。天生橋是造物主的杰作,是上蒼賜予炎帝神農氏后裔的瑰寶。
據了解,神農架的天生橋可與南京、六盤水、香格里拉的天生橋媲美,她集橋、瀑、潭、山、花、樹于一體,猶如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黃巖河由兩條支流匯聚而成,一條發源于老君山的烏龜峽,一條發源于皇界山的黑水河。河水洶涌澎湃,勢若蛟龍,氣勢宏偉,非常壯觀。據傳說,當年太上老君煉丹在此取水時,正是山洪暴發之時,黃巖河上的石步子全部被淹沒,木橋被沖走,行人無法通過。這時,太上老君為解山民過河的難題,將手中的拂塵架于黃巖河兩岸,吹一口仙氣,拂塵立即變成了一座石橋。從此,這里的山民再也不受山洪阻擋,自由行走于黃巖河畔。
春夏時節,倘若山洪暴發,黃巖河水勢若蛟龍時,而天生橋卻能飛跨兩岸,呈現出一派“天橋飛渡”景象。
隨著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腳步的加快,這座藏在深山的天生石橋,方才逐步躍入大眾的視野,成為慕名到神農架觀光考察游客的必選景點之一。
在小當陽拜謁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參拜千年神樹鐵堅杉后,乘車過香溪河,只需十來分鐘,就能到達天生橋。
由停車場步階而下,越過石步子,便置身于天生橋下。一座貌似龍頭的山崖架立黃巖河上,山崖下有一天生穿洞,呈葫蘆狀,高約17米,深10米,洞上方寬4米,下方寬5米,河水穿洞下瀉,使黃巖河兩岸一橋橫貫東西。
山崖之下,一泓山泉仿佛從天而降,挾裹蒙蒙白霧直射潭底,發出隆隆聲響。山泉經年累月的沖擊,在瀑布底端形成了一個十多平方米的水潭,這水潭叫“地潭”,又稱“陰潭”。潭水深約2米,清澈見底。潭中奇石千姿百態,黃顙魚、斑紋副花鰍、齊口裂腹魚自由穿梭,還有大鯢、石蛙等兩棲動物靜臥水底,它們共同組成一個水生大家族,供游客觀賞。
大鯢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神農架現存兩棲動物中較原始的種類,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20世紀70年代,人們在神農架還見過1米多長60多公斤的大鯢,當時山民不知道它的重要價值,讓其自生自滅。據說東溪那一帶大鯢特多,夏天發山洪,被水嗆了的大鯢跑到岸上,被老百姓捉回家用斧頭剁了喂豬。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神農架生態保護的不斷加強,大鯢才作為珍稀動物,得到重視加以保護。
沿著潭邊棧道蜿蜒而上,穿過“九泉幽谷”,地勢豁然開朗,呈現在你面前的是一個5平方米左右的水潭,名曰“天潭”,“天潭”又稱“陽潭”。天潭里也有許多小魚,游客來了也不躲避,仍然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弋,很是逗人喜愛。
從天潭往前行走大約50米便是丹泉,傳說丹泉是太上老君煉制仙丹取水的地方,泉水清涼,甘甜可口,是天然的山泉水。游客至此,經導游一介紹,就不由自主地來到泉邊,掬一捧泉水細細地品嘗。炎熱酷暑,品嘗丹泉圣水,確實清涼可口,沁人心脾。
過黃巖河,沿河東向南前行,但見天生橋重巒疊嶂,綠樹成蔭,因其間蘭草茂密,幽香四溢,人們便稱其為蘭花山。
神農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非常適宜蘭科植物生長,在神農架32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蘭科植物多達60余種。天生橋的蘭草多以蕙蘭、春蘭居多,花色淡雅,清香撲鼻,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這里除了普通的蘭草外,還有金蝶蘭、石斛蘭等蘭科珍品。
天生橋林木森森,蔭翳蔽日,據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所專家利用新購置的國際通用負氧離子測試儀測試,天生橋區域的負氧離子含量瞬間醉高峰值為每立方厘米27.21萬個,是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清新空氣負氧離子標準濃度1000個的272倍。負氧離子能調節人體生理機能、消除疲勞、改善睡眠、預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改善心腦血管疾病、降壓、促進新陳代謝,甚至可以預防、治療癌癥。天生橋森林覆蓋率高達96%,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
天生橋還是鳥類的精神家園。據調查,這一地區現存鳥類多達50余種,比較常見的有太陽鳥、杜鵑鳥、吉祥鳥、相思鳥、愛情鳥、啄木鳥等,有時也有金雕、蒼鷹等珍稀鳥類在天空盤旋。
天生橋右邊的伊家坡山腰有一溶洞,深500米,可容千人。因洞內時而冷風颼颼時而熱氣騰騰,故名“冷熱洞”。清嘉慶年間,白蓮教占領神農架大部分地區,清朝政府為圍剿白蓮教義軍,在洞內設寨防守,至今洞內灶臺床位依稀可見。
伊家坡山腳有一座旅游紀念品商店,各類旅游商品琳瑯滿目,有神農架地方特產茶葉、木耳、香菇、蜂蜜及地道中藥材。大凡到此一游的客人,一飽眼福之余,經不住這些綠色產品的誘惑,便大包小包購買,店里的生意非常紅火。
走出商店,映入眼簾的是藏在密林深處的幾棟茅屋,室內陳設古香古色,文房四寶一應俱全。兩棟茅屋中間是用千年原木打造的茶吧,文人墨客、俊男靚女相聚一起,或揮毫潑墨、或淺唱低吟、或細酌慢飲,既可交朋結友,又可修身養性。茅屋之間是用青石條鋪就的步游道,步游道兩旁和周圍的空地都栽植著桃、杏、梨三種果樹,每到春天,桃花似火,梨花似雪,杏花似霞,人行其中,落英繽紛,香氣撲鼻。
04
神農架堪稱原始巴人的發祥地之一。巴山因巴人而名,神農架是巴山東端,一脈相承,首尾相連,自古便聯系緊密,至今仍難以分開。根據史書記載:“巴人曾建立了巴國,巴國以巴山地區為中心,地域西鄰蜀地,東近丹陽,東南近庸國,北近秦國,南瀕三峽,神農架置身其中,文化相通,習俗相同,秉性相似。”
神農架巴人部落坐落在天生橋東南面,樸素自然,沒有似錦的繁華,也沒有富麗的堂皇,但卻能留住游客的腳步,牽動他們尋找巴人原始文明的神經。部落里除了有文藝表演,還有豆坊、面坊、糖坊、酒坊等,是神農架原始巴人生產生活的縮影。
巴人部落的戲臺,是人們醉值得留戀的地方,山妹子情郎哥的原生態對唱,把人們的思緒帶入混沌初開的遠古。除此以外,讓人感興趣的還有神農架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堂戲表演。
堂戲又稱唐戲,是流傳于長江北岸、神農架山區的地方劇種。關于它的名稱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起源于唐朝,相傳薛剛反唐屯兵大九湖,唐太子李顯扮丑角提振士氣,使其精神勃發。當地百姓見其娛樂性強,紛紛仿效,后形成劇種相傳至今,故名“唐戲”。一說它是土家族人在婚嫁喜慶或勞動之余的民間娛樂活動,因演出所需場地較小,一般在農家堂屋里表演,所以稱為“堂戲”。
堂戲與其他劇種一樣有生、旦、凈、丑等角色。以丑角為主,表演極其風趣。二胡、鼓、鑼、鈸、小鑼、竹梆、嗩吶等為主要伴奏樂器。曲牌眾多,音樂高亢詼諧,唱腔清脆悅耳,方言濃郁,不受場地限制,是下谷、大九湖、巴東、興山以及巫山人們醉為喜愛的地方戲。逢年過節,結婚辦喜事,喬遷新居,給老人祝壽等都要請堂戲班到家里演出。
天生橋表演堂戲的班子來自神農架林區下谷土家族鄉,戲班演員不超過8人,班主王宏萱是神農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他雖年近80,可聲音仍然洪亮、唱腔優美,很是受人尊重。每當他出場表演時,觀眾的掌聲就異常熱烈。
看罷堂戲表演,還可以隨意參加巴人醉原始的食物加工作坊,尋覓體味神農架農耕文化的發展歷史。
豆坊里水車推動的石磨把黃豆磨成豆漿,通過過濾,到鍋里一煮,白嫩嫩的豆腐花就呈現在你眼前,舀上一碗再撒上一把白糖,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順著水流往下便到了面坊。這里保留了巴人醉原始的面食制作方法,油條、馓子、煎包、饃饃、酥餅等花樣繁多,你想吃什么就可以品嘗什么,保證讓你吃得舒心。
品罷面食,向前走就是糖坊。巴人的糖坊主要熬制麻糖,制作麻糖的原材料也很簡單,只要玉米和麥芽即可。熬制麻糖既費時又費柴,一鍋糖要熬一整天,一個棒小伙砍兩捆柴,才能把糖熬好。剛熬好的糖叫麻糖稀,熬老的麻糖一冷卻就變成糖塊,用錘子一敲就成了小塊,吃起來真是又香又甜。也有加芝麻、花生、核桃攢麻糖片子的,這種點心很受人們喜愛。
糖坊前面是油坊,一截三人合抱的木頭橫呈在你面前,如果不仔細瞧瞧,還以為是做家具的原木,通過導游講解,方才知道那是巴人榨油用的木榨。木榨有兩種,用撞桿從側面撞擊木楔的叫撞桿榨,用榔頭從上面錘擊木楔的叫榔頭榨。無公害、無污染的菜籽用木榨榨出來,散發出自然的馨香,可謂油中極品。用這種油炒出來的菜肴,味道純正,很受食客歡迎。
走過油坊,就來到了臘坊。臘坊主要經營臘豬蹄、臘豬排、臘腸等臘貨,其產品來自神農架下谷坪、大九湖等偏遠山村,為農家放養的土豬經腌制、熏干、洗凈后真空包裝而成,肉質紅潤、香氣四溢,因開袋即可加工食用,是游客饋贈親友的佳品。
從臘坊順著臺階而下,就到了酒坊。用神農架原始秘方釀制的白酒,顏色微黃透明,氣味芳香純正,入口綿甜爽凈。品嘗一下,猶如春風拂面,暖意融融。天生橋高達80度的燒酒還真厲害,喝上一小杯就覺得暈暈乎乎,步履蹣跚,即使是斗酒詩百篇的李白,也只能喝個半斤八兩,就是景陽岡上打虎的武松,恐怕也喝不了三碗。
今年夏天,我與神旅集團總經理馮子兵在這里不期而遇,當問及天生橋景區的現狀時,他說,目前態勢良好,7月游客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率超過70%。由此可見,神農架的生態旅游已得到廣大游客的認可。我堅信,神農架的景點景區一定會得到旅客的青睞,成為回歸自然的必選之旅。
鬼斧神工的石橋,芳香撲鼻的蘭花,險峻的棧道,底蘊深厚的部落,組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山水畫卷。繁華都市生活積壓太多情緒垃圾、生理疲勞的你,不妨到天生橋這處靜謐家園放飛心情,與大自然親密擁抱,好好地慰藉一下疲憊的心靈。(作者系林區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