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安縣城之西一峰獨望,名叫鳴鳳山,明代文學家袁中道形容其“如鳳之將嘯”。山頂上的鳴鳳山道觀,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年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鳴鳳山道教與武當山全真派一脈相傳,如今這里不僅是道教文化的圣地,更是遠安縣城百姓的健身公園。
如今,遠安有許多人天天爬鳴鳳山。上行,從頭天門的第一級臺階開始,1370級石階,24分鐘登頂。下行,從南天門往下,山崖險峻如刀劈,攀著鐵索用小跳步前行,12分鐘就能下山。
山嵐如多情的女子,纏在山的腰間,白壁灰頂的道觀巍然聳立,如遠在天際。
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年間的鳴鳳山道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其間幾經擴建與修葺,到清咸豐年間,廟宇達到鼎盛時期,一度形成過正月間里十萬香客朝鳴鳳的盛大場面。
我們沿著陡峭的山路蜿蜒前行,色如渥丹的山巖映入眼簾,燦若明霞。鳴鳳山是典型的丹霞風貌,丹霞地貌的巖層因含氧化鐵,呈丹紅色,山路開鑿在山體上,形成穩固的梯級,被山風和細雨沖刷的很干凈,就像小溪邊被無數次打磨的洗衣石。
鳴鳳山道教與武當山全真派一脈相傳,遙相呼應,“武當遠,鳴鳳險”的說法在遠安民間也廣為流傳。由此,鳴鳳山也是四方信徒朝拜的圣地。
山道上,隨處可見信徒們留下的細小的香,未燃盡的半截,纖細的淺紅色,插在草叢中、泥土里,代表著朝拜者微小的祈愿。越往上,殘留的香越多。
到達文昌祠(文曲星所居之地),清雅古樸的廟身,有著優美的雕刻及彩繪,勾勒出文廟的雅致風范。看過文昌祠,沿著梯級再折行,不一會,迎面見一米見方的大石上,刻著描紅的“儀明崗”三字,端莊肅穆。
關于儀明崗還有一段故事。相傳明末動亂之際,遠安曾將縣署遷至鳴鳳山道觀辦公,文武官員每日需爬山匯報工作,經過一路的攀爬,到了這里全都衣冠不整了,就須在此作短暫休整,整裝正冠后上山覲見。
過儀明崗不久,就看到氣勢磅礴、雕工精美的龜蛇二將大型石雕。此雕塑因石賦形,已有800多年歷史,下有明朝書法家簡而可書寫的“鸞鳳常鳴”四個隸書大字。
約一個小時,我們站在了鳴鳳山山頂。鳴鳳山道觀依山鑿石而建,分三層四殿,高十余丈,各殿皆紅石墻、琉璃瓦,飛檐斗拱,雕梁畫棟,頗有古意。
第一層父母殿和王爺殿,供奉著真武祖師的義母和舅舅王善。第二層東大宮為元鶴樓,殿上供奉著雷公菩薩,西大官稱長春樓,殿上供奉著觀音菩薩。第三層正宮為紫皇寶殿,聳立在鳴鳳山之峰巔,供奉著玉皇大帝、真武祖師的巨大塑像,殿內800座木雕靈官分左右而立,栩栩如生。
我們站在山頂眺望山下,遠安縣城高樓盡收眼底,城市變得那么小,隱于山腳的綠林中。而在城市的西面,則是整齊的菜畦,潔凈的農莊,清風拂面讓人心曠神怡。
“三月山城花亂開,同人攜我上仙臺,凝眸遠鑒乾坤小,索筆分題雅頌來。紅樹枝頭懸日影,碧沙澗里隔塵埃。徘徊不盡登臨趣,回首東風一快哉。”明代進士向儒道的《三月三日登鳴鳳山》恰似我此刻的心情。
下山時,我們走南天門。相對比上山,下山之路更加險峻,如斧劈出的峭壁令人望之膽寒,只能攀著鐵索,手腳并用下山。空山不見人,但聞游客相互引逗之聲。山腳下的巖石里,散落著一畦畦的茶樹,那是一種茶水呈彤紅色的黃茶,謂之鳴鳳山茶。
走出峽谷之后,我們又坐上了小型機動船,沿著鳴鳳河而下,一米多深的水草在水下搖曳,歷歷在目,野鴨戲水,一切宛如被世人遺忘的世外桃源。
有山的城市是幸福的
山在城中,城在山中。這是我走近鳴鳳山之后的第一個感覺。
在遠安,很多老百姓辦理了旅游年卡,自由出入鳴鳳山景區爬山,把它當成一項鍛煉天天堅持。人與天、地,與山、水相親,山因百姓的光顧而增添人氣,百姓呼吸道教名山上的清風,也練就了豁達的道骨。鳴鳳山的青山秀水自不待言,有山的城市居民是幸福的。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宋詞將山水的好處形容到極致,且讓我們珍惜城市里的山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