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湖北當陽游關陵,算是實現了我拜訪關云長頭、身、魂的愿望。眾所周知,關云長大意失荊州之后,敗走麥城,被東吳所擒并殺害。東吳為嫁禍于人,將他的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王的禮節,用楠木做身,將其頭葬于河南洛陽之南,即人們所稱的“關林”。孫權則以侯的禮節,將關云長的身軀葬于湖北當陽,人稱“關陵”。小說《三國演義》中描述,關羽死后,其魂不肯離去,在當陽玉泉山顯圣,大呼“還我頭來!”玉泉寺僧人出面點化他:你要人家還你頭,可你斬的顏良、誅的文丑又找誰還頭?你過五關斬的六將,又找誰還頭?關云長頓悟,從此魂歸山西老家解州。
故此民間流傳著關羽“頭枕洛陽,身困當陽,魂歸故鄉”之說。
關陵神道碑
我有幸去拜訪過關羽的老家解州關帝廟,也走訪過洛陽的關林,唯獨沒有來過湖北荊州當陽。此次當陽之行也算是“填補空白”,訪過了關云長的“首”、“身”、“魂”所在地。
想想古人關于墓地的稱呼也頗有意思,帝王的墓地叫“陵”;王侯的墓地叫“冢”,有的冢內沒有尸骨,只有一些生前用過的物品、衣帽等,所以稱之為“衣冠冢”;將相的墓地叫“墓”;而普通老百姓的,則叫作墳。只有古時圣賢的墓地叫“林”。
關羽陵前墓碑
由于關羽的地位在封建社會的變遷中,由人而“圣”,由“圣”而“神”,又由“神”而變為“天帝”。所以山西解州叫“關帝廟”(祖廟),洛陽的叫“關林”,當陽的叫“關陵”。
像關羽這樣死后社會地位節節高升的,恐怕也是絕無僅有啊。
生 鐵 頭
關羽死后,東吳孫權以“侯”的禮遇將他的尸身葬于此地。一個敵國將軍被殺了,埋個墳包也就罷了,唐代時也沒聽說有什么人特別待見關羽。到宋代時,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當地漸興尊崇關羽之風,有地方官員在此修建了一座祭亭。也正是從宋代始,關羽被歷代君王不斷地追加封號,先是“忠惠公”,又是“崇寧真君”,繼而“義勇武安王”等等。時間進入大蒙古統治的元王朝,蒙古人倒是十分崇拜這位武功安天下的關老爺,追封名號,又在關陵前修筑了墓道、墓門,使之初步有了漢武墓的形式。明代成化三年開始大興土木,建造了廟宇等,直至明嘉靖年間才形成了今天關陵的基本格局。
陵前石坊
當我們進入關陵時,迎面神道正中立有一神道碑,上面刻有:“神義神武靈佐仁勇威顯關圣大帝漢前將軍漢壽亭侯墓”。呵呵僅僅一個稱號竟然多達23個字,可見這關老爺的地位都快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
中國歷史上先后有16位皇帝,23次給關羽加封加冕,人間地位已至高無上,無人可敵,與孔子并稱為“中國雙圣”。
陵 門
當陽關陵紅墻黃瓦,規模很大。但與帝王陵座北朝南的布局有所不同,它是一座座西朝東的陵園。這可能與當初埋葬關羽時有些草率有關,因陵前有沮水,故面向沮水而葬。孫權肯定做夢也沒想到幾千年后,人們對關羽崇拜的程度遠遠超過了他這位帝王。
關陵前的龍頭
關陵四周幾乎全部為平地,東邊有沮水,南邊有群山,很難與古代帝王陵所說的“前有照、后有靠”,“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相比照。可能考慮東邊有沮水之故吧,把陵園建成了一個朝東的園子。現存建筑多為明清朝代的,主要有廣場、門闕、神道碑、石坊、三元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祭亭、陵墓等。
陵區正門
值得一敘的是三元門(儀門)的上方,遠遠望去好像有一顆孤零零的羊角,走近才看清,原來是一尊龍頭,附近墻上還嵌有一尊生鐵般的關羽頭顱,看上去令人心生敬畏。也許是因為此地僅葬有關羽身軀的關系吧,獨獨了將其頭像置于顯赫位置,以彌補不足。
拜殿前有一副對聯,對關羽的一生進行了精妙的概括:生蒲州、長解州、戰徐州、鎮荊州,萬古神州有赫;兄玄德、弟翼德、擒孟德,千秋志德無雙。
陵前的獅子造型活潑
我們來到了祭亭前,恭恭敬敬地站成一列,向人們心中尊崇的關云長鞠上一躬,表達一下我們的崇敬之心。然后學著眾人的樣子,圍著陵墓走上一圈兒。
關 陵
我發現這關陵中雖然草木茂盛,但看上去古樹不多,至少沒有河南關林中的多,這似乎與關陵的年代不太相符。經詢問工作人員,卻得到一個神奇的答案:關陵墓上的樹多為無頭樹,樹齡達到58年時,樹梢會自然枯死。因關云長死時58歲,墓中主人無頭,所在墓上的樹便也“無頭”了。因此沒有太古老的樹木。呵呵,這也算是奇了。
走出關陵,天空中飄著些許小雨,我們都默默地收住腳步,回首再望望這座宏大的建筑,算是告別。
《訪當陽關公陵》
斯人西辭荊州臺,
魂縈故國情可哀。
頭枕洛陽悲聲巨,
身臥當陽氣不衰。
五關六將刀下鬼,
水淹七軍喝陣來。
一世英名驕致隕,
后人當戒莫恃才。
旅游小貼示
1、交通:武漢至當陽有動車,宜昌有專線車,武漢傳定坡長途汽車站有公交車達當陽。武昌7:50—11:50;漢口12:30—16:14;7:50、9:10、13:05、15:30。
當陽市區4路公交車可到。
3、美食:當陽踏豆餅、郭場火鍋雞、雞泥桃花魚、當陽米豆腐、當陽將軍過橋、鐵板燒、當陽荸薺串、糜城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