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長江三峽區域旅游合作2021年鄂渝輪值主席會議召開。會上,長期從事國內外旅游研究與規劃研究的北京大學吳必虎教授以“峽谷旅游與游輪度假——世界經驗與中國道路”為題作專題演講。
20多年前,吳教授作為最早一批參與三峽旅游產品規劃的專家學者曾來過宜昌,宜昌的旅游資源優勢何在?如何深度挖掘豐富的旅游資源?本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宜昌峽谷特色非常醒目
記者:和您多年前的印象相比,宜昌旅游有哪些變化?
吳必虎:宜昌的變化非常大,我是做旅游研究的,很多視角都會從這個角度出發。這些年來,宜昌的旅游產品供給和產品質量有一個質的變化。舉個簡單例子,三峽大壩這個工程,他們公司做旅游開發的時候,我就受邀參加他們的培訓,當時可以看的地方還是比較少的,但這次再去,多了很多東西,在工程進行過程當中,對瀕危動植物的研究和救護做的也不錯。再比如三峽大瀑布,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因為它的峽谷很陡,有落石的危險,做了很多保護性的措施。在環保方面,我記得以前樹木的介紹牌是用鐵絲綁在上面的,十年后鐵絲就會隨著樹的生長勒到樹干里面去,現在用的是彈簧,就不會影響樹的生長。種種變化,都說明宜昌在旅游產品的質量、體驗和細節方面都已經有了很大的一個改變。
記者:您覺得宜昌的旅游資源優勢在哪里?
吳必虎:優勢當然是峽谷,就是三峽。三峽涉及多個省市,十多年前在做三峽區域旅游規劃的時候,宜昌、重慶,還有四川、湖南、貴州我們都跑了一下,應該說整個三峽在全球的資源、品牌都是名列前茅的。寫三峽的詩也很多,兼具自然景觀和千百年來豐富的文化積累,所以,宜昌的峽谷旅游這個品牌,資源最有特色,再加上現在有舉世聞名的水利樞紐工程,這都讓宜昌能夠在世界上非常醒目。
世界旅游名城目標明確
記者:宜昌市委、市政府新近提出城市六大目標定位,世界旅游名城居首。您對宜昌建設世界旅游名城作何評價?有何建議?
吳必虎:世界旅游名城,是宜昌市委市政府最近提出的城市的六大目標定位之一,把它放在首位,是因為世界旅游名城是一個整體實力的競爭,從基礎設施到軟實力。最近一兩年,中央提出“十四五”期間,中國要建一批世界級的旅游區和世界級的度假區,要建一批國家級的旅游休閑城市。我想宜昌對這個目標是積極響應的,也是通過努力能實現的。
記者:您是全球第一個提出“峽區(峽灣)旅游”概念的旅游專家。這一旅游新概念對助推旅游發展新模式、構建旅游新格局有什么積極作用?宜昌可以從中獲得什么發展機遇?
吳必虎:長江三峽是世界遺產當中非常獨特的一類遺產,它本身就有世界這個品牌。當然,峽谷是一個狹長型的,沿途分布了除宜昌以外的很多城市,宜昌現在離世界旅游名城還有一些差距,比如說旅游產品方面,除峽谷觀光外,在峽谷的度假方面,如果能做得像北歐的挪威或新西蘭的南島等峽灣類似,那么有可能游客會在一個城市里待更長的時間。
宜昌的峽谷里,長江三峽很多支流還有很多風景和民族文化,或者是古代傳統村落,這些如果再進一步開發出來,游客能夠在宜昌待三天或一個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另外,在國際旅游營銷方面,包括媒體的傳播,這些也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宜昌還要放眼全球,與世界知名峽谷旅游資源建立聯盟,形成聯動效應。
建立異地生活方式留客
記者:怎樣進一步的深度挖掘豐富的旅游資源,最終實現從賣山水到賣文化賣體驗的轉變?
吳必虎:想做旅游目的地的城市非常多,有些城市走的更早一些,如杭州、蘇州、成都等,宜昌在向他們看齊或競爭時,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我覺得給游客一個來的理由,宜昌沒問題,因為三峽就在這里,你來看就行了,但是給他們一個住的理由,就比較復雜了。
再就是要有產品。每一部分市場對產品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比如家庭游有老有小,宜昌要豐富自己的產品體系,用旅游專業的行話來講,就是要建立一種異地生活方式。這不是一個部門能做到的,需要市委市政府統籌一切力量,把宜昌變成一個宜居宜游有綜合性競爭力的城市。
一個城市要形成一個好的旅游目的地,除了要做好內功修煉外,外部的推廣也非常重要,而推廣不再是過去一個單一的渠道,回到本質上,還是城市能夠建立一個系統的異地生活方式體系,政府各個部門互相協同,然后調動市場的積極性。
記者:能否用一句話描述您對5年后宜昌旅游發展的期望?
吳必虎:我希望通過未來幾年的建設,能夠把宜昌建設成為世界峽區旅游(包括峽谷和峽灣的旅游)的一個聯盟總部,形成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峽區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