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
記者走進位于
正在建設中的
宜昌北站二樓候車大廳
抬頭望去
站房頂部
水藍色和煙白色菱形鋁板連線成片
宛若流動的山水畫

“好看吧!這是我們重新設計的候車廳。”臨近中午,
當陽光通過7200余平方米的天窗揮灑進來,在地上形成“滟滟江波”的光影時,中鐵建工
宜昌北站項目總工莊翔自豪地說道。
這里不僅大 而且還智能
指著距離地面41.2米、寬敞明亮的站房頂部,莊翔告訴記者,工人們習慣將其稱之為“云頂”。“云頂”之上,均勻分布了4639塊單晶硅光伏發電組件。這些組件,就像一頂可以發電的“太陽帽”。
從高空俯瞰,一塊塊黑色的長方形光伏板,正安靜地“棲息”在站頂之上。日后,這些設備會將收集的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為站內空調、照明、電梯等設施,提供綠色、智能電力。
從設計之初,即植入綠色環保的理念。
宜昌北站項目技術部負責人滑聰告訴記者,
北站致力于打造一座“會發電”的高鐵站。屋頂光伏項目鋪設面積約3.6萬平方米,總裝機容量2.69兆瓦,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正式投入運營后,
年均發電量預計可達230萬千瓦時。
230萬千瓦時,就是230萬度電。憑借這一技術的創新,預計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860噸,相當于種植約10.2萬棵樹木。光伏項目技術代表鄧偉形象地比喻道。
形象墻凸顯宜昌青山綠水之美
不遠處寬164米的超大玻璃幕墻兩側的形象墻,吸引了記者的視線。只見近10人的專業團隊,在登高設備的幫助下,一筆一色在600平方米墻體上、耐心打磨浮雕壁畫的線條和色彩。
目前正在制作的這幅作品,創意來自北宋知名畫家王希孟創作的《千里江山圖》。作品設計以
三峽之巔為藍本,通過深淺交織的石綠、滄浪、天縹三種色調,融合峽江本土元素,凸顯宜昌青山綠水之美。負責壁畫繪制的中央美術學院老師宋平向記者透露。
大廳內的形象墻共規劃左、右2幅壁畫,每幅高12.68米、寬23.78米。目前左幅已經完工,右幅預計6月25日繪制完成。
按照規劃,宜昌北站候車大廳有效候車面積近4萬平方米,是目前已經投入使用的宜昌東站面積的3倍多,高峰期承載5000人同時上下進出,可有效提高旅客進站速度及安檢通過能力。
期待早日建成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