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洲”的枝江百里洲,現(xiàn)有行政村41個。因百里洲是在水中央的沙洲,其地勢低平,長期飽受長江洪水的威脅,新中國成立后,百里洲首先加固了堤防建設,增強了抵御長江洪水的能力,與此同時,大興水利解除內澇的隱患,百里洲的人民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生活。
枝江百里洲在水中央,洲上的村莊名稱也很有特點,大多與水有關。如三港、李家渡、赫家洼、八畝灘、尤家河、龔家潭、東湖橋、濱湖、蝦子溝、周家灣、同德垸等。大躍進時代,百里洲上的村名有過一些變更,烙上了那個時代的印跡,如八畝灘村改為“紅旗大隊”,龍王廟村改為“勝利大隊”,李家坑村改為“雙紅大隊”等,還有躍進、鋼鐵、軍民、建國、建民、建強等。改革開放之后,又逐漸恢復老村名。2000年之后,百里洲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常住人口減少,有好幾個村合并,村名又重新變更,如龍王廟村和東湖橋村更名為“路飛霄村”,是為了紀念一個名叫“路飛霄”的修堤人。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百里洲上一個名叫路飛霄的人,他向縣衙呈上再修大堤的建議。好不容易等縣衙批復下來,卻是一個“自費”修堤的批示。路飛霄雖然出身寒士,但他立下誓言:大堤三年不修復,愿以身殉堤!為喚醒洲民造福子孫,他三載不更衣,三載不剃頭,三載不會友,三載不歸家,率領全洲百姓日夜修堤,完成土石方15萬立方米,于康熙四十六年修建起長江中的巍巍長堤。
枝江百里洲上溝渠縱橫,建的小橋比較多,以“橋”命名的村莊也有不少。如東湖橋、羅家橋、阮家橋等;還有“四寺一庵”,即白馬寺、寶月寺、保安寺、普佑寺、楊家庵。更多的是以姓氏命名的村名,如朱家咀、李家渡、赫家洼等。
枝江百里洲各村都有《村規(guī)民約》。如白馬寺村的《村規(guī)民約》這樣規(guī)定:“白馬寺,是寶地,將你我,來養(yǎng)育。建設好,新農(nóng)村,本條約,要牢記。一項項,一條條,人人知,戶戶曉。村干部,樹榜樣,做公仆,領導好。村民們,緊跟上,做主人,守法條……”通俗易懂。白馬寺村,就像它詩意的名字一樣,在如畫的百里洲上,因為注入了許多新的文化元素而變遷著模樣。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生活在百里洲上的人深深地戀著這一片土地,就像時光戀著日月,既相逢相別,又不離不棄,如此輪回,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