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洋芋
“炕”是湖北宜昌的方言,是煎炒燜炸之外的一種做菜方式。洋”就是土豆。俗話說“高山的洋芋低山的苕。”長陽有個黃柏山,盛產洋芋和包白菜。那里流傳著一首情歌,“情哥來得稀,沒得么之吃,炒一盤包兒菜,燒幾個大洋芋”。吃洋芋有多種吃法,特別是炕洋芋,松泡味美。
其做法是,先將洋芋刮皮洗凈,放在鍋里煮一煮,不等全熟撈起來,立即放在鍋里炕,放進菜油或漆油,翻來復去將表皮炕得焦黃,再放進鹽,蒜末、辣椒粉,拌勻即可。客人來了,奉上一碗,作為飯前壓肚之食,是一種地道的風味食品
土家醬香餅
土家醬香餅,又稱土家香醬餅,湖北醬香餅,恩施醬香餅,武漢醬香餅,簡稱醬香餅或香醬餅。
此餅以香、甜、辣、脆為主要特點,它香中有香,甜中帶綿,辣而不燥,外脆里軟。它是湖北恩施長陽土家族一種特有的小吃。此餅以香、甜、辣、脆為主要特點,它辣而不辛,咸香松脆。在遠古時,每逢豐收過節早才能吃得上,據當地人說:“此餅是清朝康熙年間,一位武當山的齋法號為德福僧人,他用多年自制的齋菜及多種藥材和香料秘制而成”凡上武當山的香客品嘗后都回味無窮,贊不絕口,后來此技術不慎流傳,幾百年來以他獨特的口感與風味傳承于土鄉人間,今天它掀開了面紗走出了大山,走進了都市,已成為都市生活不可多得的集色、香、味于一體的獨特的香醬餅大眾口味食品,在很短的時間內暢銷熱賣于全國大中小城市。
紅油小面
紅油小面是宜昌市民的醉愛,是當地特色小吃之一。因為其湯汁濃香麻辣,呈色鮮紅,色澤紅亮,爽滑帶韌,味道咸鮮香辣,遂得名紅油小面。如果你問宜昌人,宜昌有什么特色小吃值得吃、值得嘗試,“紅油小面”一定能排的上號。宜昌是入川的入口,不1路、鐵路、水道,入川都須從宜昌經過。所以宜昌口味偏重川菜方向。紅油小面,一聽當然就是川菜風味的。
宜昌口味偏向四川的麻辣,但是又沒有四川那么麻,紅油小面發展至今,宜昌的老百姓不單單光吃面了,他們還喜歡在里面或加上一把煮好的黃豆、或填上幾塊牛肉、或加一勺肥腸,增加小面的風味和豐富性,許多外地朋友來到宜昌工作學習,也越來越喜歡入鄉隨俗過早來一碗小面了,不為別的,就為它的管飽和實在。
紅艷膀
“天不想,地不想,只想吃頓紅艷膀。若是吃了紅艷膀,打個飽嗝三天香。”這是流傳在湖北省宜昌遠安縣的一首美食民謠。紅艷膀的確不同凡響,它即異于燒膀,也有別于鹵膀,與清沌膀更是迥然不同。工藝精細獨特,集煮、炸、蒸三道火工于一身。
宜昌涼蝦
宜昌涼蝦是湖北省宜昌市的特產。宜昌涼蝦用大米制漿煮熟,用漏勺漏入涼水盆中而成。因頭大尾細形似蝦,故此得名。用它配入紅糖水,是夏季解渴佳品,香甜軟嫩,入口冰涼。
涼蝦是湖北宜昌的特產,想必80、90的童年時代少不了涼蝦東西的陪伴。制作方法是用大米制漿煮熟,用漏勺漏入涼水盆中而成。因頭大尾細形似蝦,故此得名。用它配入紅糖水,有些店家還會加入炒熟的花生末和芝麻末,是夏季解渴佳品,香甜軟嫩,入口冰涼。
蘿卜餃子
宜昌著名的風味小吃。主要原料是大米、黃豆和蘿卜。其做法是:用90%的大米和10%的黃豆,浸泡4至5小時磨成漿。蘿卜切成絲拌上辣椒面、花椒粉、蒜(蔥)苗、精鹽等調料、油炸時,先在特制的彎月狀鐵勺中放入底漿,再放上拌好的蘿卜絲作餡,再蓋上漿,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色即成。食之外酥內軟、辣而不刺,味鮮可口。
將軍過橋
將軍過橋,又叫“墨魚兩吃”,是用墨魚、雞蛋清、水發玉蘭片、黑木耳、雞湯及多種調味料烹制而成。此菜魚片細嫩,魚腸香軟,湯羹濃鮮,美味可口,營養豐富,即能佐酒又可佐餐。
涼拌魚腥草
魚腥草,又名節節根、節兒根,多年生草本植物,因莖葉有魚腥味而得名,全草可入中藥。宜昌市境內均有生長,多為野生,還有人工載植。一年四季都有上市(春季醉多),以莖肥嫩者為佳。配姜、蒜泥、醬油、醋、蔥段、味精、麻油等即成,此菜脆嫩、清香、爽口,有清熱、解毒、消炎之功效。
遠安西河魚
西河魚出自宜昌遠安縣的西河中,此河河水清澈,天然魚類資源豐富,有很多少見的魚類珍品。西河魚味道醇美,西河魚多肉少刺,甚至被外地人稱為“無刺”,價格在該地魚類中也是醉昂貴的,高出其他河流中魚價格2到3倍。
三峽苕酥
三峽苕酥是以三峽地區土家民間傳統食品“苕絲糖”為基礎,精選三峽地區沙土鮮紅苕(又名番薯、甘薯或地瓜)、優質鮮糯米、雞蛋為主要原料,采用土家民間傳統工藝精制而成。
土家臘肉
先將花椒、八角香、山胡椒等佐料合鹽炒香磨研成粉,待豬羊修凈破腹后即砍下頭、腿、前胛,腌好入缸,所余按五、六斤一塊砍成條形,逐塊腌好,依層而放,每層再撒上鹽和佐料,如此腌制十日左右即取出上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