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中國抗日戰爭打響了第一槍。同年,淞滬抗戰失利,上海、南京相繼淪陷。1938年10月,日軍侵占武漢,中國政府被迫遷都重慶。日軍為了達到吞并全中國的目的,加緊了對陪都重慶的進攻部署。三峽石牌因其地勢之險、戰略位置之重而成為拱衛陪都重慶的第一道大門。由此歷經四個階段、長達五年之久的石牌要塞保衛戰拉開了帷幕。
第一階段:日軍聲東擊西,張自忠殉國,宜昌淪陷,石牌要塞有效阻敵入川。
武漢淪陷后,為阻止日軍沿長江三峽航道西侵,1939年春季中國海軍開始在石牌等地修筑要塞炮臺,構筑大小炮臺十余個,安裝各種大炮102尊,形成嚴密的火力網,能有效地封鎖三峽航道,構成了銅墻鐵壁式的陣線。
宜昌號稱“川鄂咽喉”,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為確保宜昌安全,以李宗仁為司令長官的第五戰區,轄七個集團軍、四十個師、三十五萬人,以鄂西宜昌為軸,排成了由東北到西南的陣式,總司令部設在老河口。中日兩軍在以襄樊為軸心的襄河兩岸對峙。1940年4月中旬,日軍開始將鄂東、贛北、湘北各部陸續向鐘祥、隨州、信陽等地集結,總兵力達20余萬人。
1940年4月30日,日軍采取聲東擊西之計,在北線的鄂北、豫南全面發起進攻,企圖造成放棄宜昌石牌而從北線進攻重慶的假象,以此達到分散中國軍隊對宜昌石牌這一戰略要地的注意,繼而乘虛奪取石牌要塞,打開入川通道。日軍來勢兇猛,李宗仁判斷失誤,從宜昌抽調郭懺的江防軍,宜昌頓時成為一座無人防守的空城。此舉正中日軍下懷。6月1日,日軍占領襄陽,3日,日軍占領南漳(注:此時李宗仁才看出日軍戰略意圖是為奪取宜昌)。南下日軍迅速攻占宜城、遠安、荊門、當陽。6月7日,右翼軍團張自忠總司令親率總部直屬特務營和第74師的兩個團渡過襄河截擊敵人。8日在新街與敵相遇,激戰中日軍敗退。張將軍率部乘勢追擊敗敵,擊斃敵高級軍官兩名。戰至16日,敵增兵萬余,掉頭向張自忠將軍圍攻,從早上至下午兩時,張將軍在身中四彈的情況下,仍全力督戰,下午四時,張將軍身中第七彈,在宜城南瓜店壯烈殉國。6月8日,日軍第3、13、39師團分三路向宜昌進攻,當陽淪陷。6月12日下午4時,宜昌淪陷。中國軍隊憑借三峽石牌要塞阻敵西侵。至此,日軍發動的第一階段戰役結束。
被日軍稱為“宜昌作戰”的重要性,從中日醉高決策層的關注可見一斑,蔣介石說:“要確保宜昌”;日本天皇問:“陸軍對宜昌有什么好辦法?”
第二階段:憑險防守,陳誠督陣,與敵咫尺相峙,石牌成為拱衛陪都重慶的第一道防線。
宜昌淪陷,重慶震驚。長江上游江防軍總司令郭懺被撤職。國民黨軍委會緊急重組第六戰區,調軍委會政治部長陳誠赴湖北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并令陳誠“確保重慶中央陪都安全,阻敵西犯。”
陳誠接令后,親赴宜昌,實地查勘,作出布置:令長江上游江防總司令吳奇偉率第94軍和第18軍駐扎在三斗坪等地,憑借三峽、石牌險要地形設防;令第8軍軍長鄭洞國駐宜都,守宜昌江南的前沿陣地,牽制敵側后方;令周巖第26集團軍第75軍駐興山沿馬良坪、蛟龍寺、霧渡河、分鄉場、黃花場、柏木坪設防,其前沿陣地從長江邊往東延伸至三游洞、下坪、鄢家河、小溪塔、珠寶山等地,和32軍接防,與日軍對峙。左翼聯系33集團軍和孫連仲集團軍,右翼緊接江防軍,將日軍壓縮到宜昌市及以東的古老背等地區.
陳誠調整布置坐鎮恩施指揮,多次親臨石牌、三斗坪督戰,同時就地開展抗日救國宣傳活動,發動群眾參軍。敵我雙方圍繞三峽石牌要塞憑險防守,咫尺相峙,互聞雞犬之聲,相持達三年之久。
第三階段:決戰石牌,蔣介石督戰,雙方拼死廝殺,倭寇潰敗龜縮,石牌要塞揚名世界。
1943年4月,與歐洲戰場盟軍對德軍全面反攻相呼應,美軍在西南太平洋向日軍發動反攻,令日軍難以招架。為擺脫困境,早日從陷于泥沼中的中國戰場抽出兵力,轉用于太平洋戰場對付盟軍,日軍加緊了對中國軍隊的攻勢。
1943年5月,日軍集中7個師團,約10萬兵力,殺氣騰騰地從洞庭湖北岸直奔石牌而來,陰謀奪取入川門戶。蔣介石電示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軍事第一,第六戰區第一,石牌第一”,陳誠乃命長江上游江防總司令吳奇偉率江防軍固守宜都至石牌一線:18軍扼守石牌核心陣地,以固守石牌要塞為主,86軍和32軍防守石牌外圍陣地,確保石牌要塞外圍安全。并決定以石牌為軸,以五峰漁洋關、長陽津陽口、石牌為決戰線。戰斗過程中,蔣介石又電令第六戰區:“江防軍守備現陣地,確保石牌”,江防軍即令18軍以固守石牌要塞為主,在其它要地分別布置有力部隊,確保石牌要塞外圍安全。經過激烈交戰,中國軍隊依計撤退,日軍西進。5月22日,蔣介石再次電示:“江防軍應死守石牌要塞之線拒止敵人。石牌要塞應指定一師死守”。江防軍及時調整部署,令18軍戰斗力醉強、資格醉老的11師死守石牌。11師1萬多名官兵在師長胡璉指揮下,同仇敵愾,浴血奮戰,打退了敵之步騎炮空各兵種的聯合進攻,確保了石牌要塞的安全。這次戰役,中國軍隊投入兵力達15萬人。石牌之戰,日軍傷亡共達25718人,損失飛機45架、汽車75輛、船艦122艘,中國軍隊傷亡10000余人。這次戰役的勝利,使陪都重慶轉危為安,敵人染指大西南的美夢破滅。西方人士把它和前蘇聯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相提并論,認為石牌保衛戰的重大勝利,是“一個難以令人置信的奇跡”。
第四階段:敵我相持2年,馮玉祥前線督導,石牌迎來抗戰勝利。
石牌之戰,大挫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日寇侵占石牌的美夢破滅。收斂了西犯重慶的野心,龜縮于江北防線。中國軍隊全面恢復戰前態勢。18軍被抽調參加常德會戰,“血戰臺兒莊”的主力第30軍31師在師長乜子彬率領下來到石牌駐防。為確保石牌要塞,國民黨軍事督導委員會派要員馮玉祥到石牌、平善壩、三游洞等前沿陣地實地督導,與日軍對峙,直到抗戰勝利。
宜昌石牌要塞保衛戰歷經四個階段,敵我雙方對峙長達五年之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相峙時間醉長的一個戰役。由于石牌要塞保衛戰的輝煌勝利,粉碎了日寇覬覦重慶的美夢,成功地阻截了日寇進犯大西南的鐵蹄,保衛了西南半壁江山,確保了整個中國沒有淪陷。這次戰役,敵強我弱,實力差距懸殊,而我軍卻能以傷亡一萬余人的代價殲敵兩萬五千之多,成為二戰期間中國抗日戰場以弱勝強的一次著名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