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制作技藝(長盛川青磚茶制作技藝)
“長盛川”是湖北青磚茶的老字號品牌,創始者何氏家族1368年從江西遷徙到湖北,潛心制茶、販茶,在長期邊茶貿易中,摸索積累了青磚茶的發酵制作工藝。經過長期精心準備,2013年,長盛川湖北青磚茶第19代傳人何建剛在宜昌正式成立湖北長盛川青磚茶研究所,傳承長盛川湖北青磚茶制作工藝,新建長盛川湖北青磚茶葉基地。 2021年5月,“長盛川青磚茶制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Ⅷ-152,保護單位: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11月,“長盛川青磚茶制作技藝”與國內40多項“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一起,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長盛川湖北青磚茶制作技藝及其產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工藝價值、經濟價值,同時還有重要的保健功能、文化交流和傳播功能,也是民族交往和團結的紐帶。
夷陵版畫
夷陵版畫胎于中國現代創作版畫,受益于農民畫和年畫,融匯了中國民間美術的木雕、石刻、剪紙、印花、刺繡、皮影等,逐漸形成了夷陵版畫的創作風格和藝術特征。其主要表現為:創作題材的地域性、創作隊伍的平民性、構圖布局的別致性、造型特征的變異性、雕刻技法的獨特性、拓印技法的科學性、染色技法的任意性。從紙面畫稿、復印轉稿、雕刻、染色、印刷……一步一步,創造出了一幅幅地方特色濃郁的動人之作。
截至2012年,夷陵版畫作品在省以上展出500余件,在各級報刊發表作品200多件,全國獲金獎作品3件,銀獎2件,銅獎5件。1994年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繪畫)。先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青島市、武漢展覽館等地展出。受到廣大觀眾和業內知名專家的高度贊譽。
土家精細竹編技藝
竹編源于實用和審美的雙重需求。五峰人就地取材,將竹子編織成各式各樣的勞動用具和生活用品,背簍、提籃、卷簾、巴斗……這些竹編制品不僅是土家人重要的生產資料,也裝點著日常生活。傳統竹編包括但不局限于起底、編織、鎖口等工序,以經緯編織法為主,穿插各種技法,如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
如今,匠人們努力嘗試將現代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融入竹編制作中,創造出更加符合現代審美和實用需求的作品。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鳳英,利用自己發明的具有國家專利的分絲工具,將一厘米寬度的竹篾分成48根細絲,用以編織黑白分明的竹編畫,成品輕若蟬翼,如絹似帛,具有極高收藏價值。她編織的竹編書法《蘭亭序》被湖北省工藝美術館收藏,《隱形觀音》入圍中國民間工藝“山花獎”。
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胡長心用精細絲篾編織扣瓷茶杯、扣瓷茶盅盞,紋路細膩,表面光潔,手感圓潤。他與武漢理工大學、湖北科技學院合作,探索竹編文創之路,并將竹編技藝帶進廣闊的研學課堂。
枝江布鞋制作技藝
生育送“祝米鞋”、結婚做“壓箱鞋”,送公婆“傳茶鞋”、謝媒人送“跑路鞋”,慶壽做生送“長壽鞋”……枝江布鞋有著歷史悠久的人文沉淀,幾乎貫穿所有的人生禮儀,根據季節、性別、款式、花色的不同,多達40余個品種,滿足不同季節和穿著場合的需要。多年來,枝江民間手工布鞋因其穿著輕便舒適、吸汗透氣不羈腳的這一樸素的實用特性而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枝江布鞋制作技藝于2009年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審美情趣的提高,枝江民間手工布鞋因其精美的制作工藝、深厚的文化內涵,而成為了人們爭相追崇的民間手工藝術品,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精品、養生禮品、全國鄉村特色產品。
一座城市的文化遺產同樣是值得一品的旅行元素來宜昌,感受非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