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新編六口茶》等歌曲傳播非遺魅力,以國風音樂《我道人間好》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她的歌曲頻頻登上熱搜與榜單,并被眾多網(wǎng)友二創(chuàng),真正踐行了藝術(shù)“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我的家鄉(xiāng)長陽,晴天很多。秋日的天,藍得像一塊琉璃。母親在院子中曬嫁妝,一層層的織錦暈染出霞光燦爛的夢境。
平時沒心沒肺、只知道在院中瘋跑的我,被這份美觸動了。我停住腳步,眼睛睜得大大的。母親告訴我,這是“西蘭卡普”。
“無字史書”西蘭卡普
我的母親并不滿足于掌握簡單常規(guī)的織法,總想知道更多關(guān)于織錦的故事。她拜訪了很多前輩,才陸陸續(xù)續(xù)有了自己對于西蘭卡普更深刻的認知,手把手帶我進入這個濃艷的世界。
土家族姑娘從十二三歲開始,就要先學著紡細布,以深色錦線為經(jīng)線,以各色粗絲、棉、毛絨線為緯線,進行手工挑織。待到備嫁時,織成的西蘭卡普就會直接充作嫁妝。西蘭卡普的數(shù)量與精美程度,歷來是土家族人曬嫁妝的重頭戲。
母親延續(xù)了土家族最美“無字史書”,她希望在傳統(tǒng)的土家族圖案中融入自己對美的思考與追求。
傳統(tǒng)西蘭卡普的配色是以黑白為基礎,加上赤、青、黃為“五方正色”。母親在這個基調(diào)上嘗試加入嫩黃、橘黃、湖藍等明艷色調(diào)作為點綴,使其更為活潑嬌俏。母親對織錦的執(zhí)著與熱愛,也在我幼小的心中埋下了種子,直到有一天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匠人匠心
怎么做呢?我想到:以紅色的火鳳凰為主題,從西蘭卡普的傳統(tǒng)紋樣中抽取元素,來一場“鋪天蓋地”的視覺盛宴。
為此,我放下手頭工作回到家鄉(xiāng),走訪傳人。
探訪土家族文化的第一步是讀史。
我找到長陽地方志研究辦的老師,請他給我列了一份長長的書單。
原來土家織錦起始于商周,被列為中國五大名錦之一。土家織錦在史書上最早的記錄,來自《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書中記載:“秦昭王使白起伐楚……歲令大人輸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謂布。”
我讀過了史,在宏大的坐標中錨定了土家織錦的來龍去脈,接下來要去尋求微觀的坐標——走訪一代代的“西蘭姑娘”和她們手中的飛梭。
曾經(jīng)的西蘭卡普高手葉玉翠老人,就這樣闖入了我的視野。
葉玉翠9歲就隨家族中的女性長輩學習織錦。她從小鉚足了勁,要學懂所有的土錦花紋,每天從早埋頭學到下午,有時一天就能學會12種花樣。她聰慧過人,只要有機會就向前輩求教稀有的花紋,對方只教一次,她就能全憑記憶,織出三四丈長的花。
她的大半生,是在困苦與顛沛流離中度過的。與織機攜手創(chuàng)作,大概是她難得的幸福時刻。70多歲時,對于130多種紋樣無須藍本,她全憑記憶就能信手拈來,巧奪天工。恰恰是憑借這份匠人的執(zhí)著,葉玉翠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的榮譽稱號。如今,葉玉翠已經(jīng)去世多年,她的傳人還在繼續(xù)織著西蘭卡普。一尺一丈,不敢辜負時光。
從母親到葉玉翠及其傳人,這些普通平凡的“西蘭姑娘”,呈現(xiàn)出最純粹的匠人精神——對于美的追求,永無止境。
“因為敬畏,所以虔誠;因為熱愛,所以奮不顧身。”祖輩的故事帶給我感動和力量,我希望這份美走出重重山水,進入更廣袤的視野中。
六個月后,這件浪漫禮服“火鳳凰”終于被我穿在身上。這件禮服重巒疊嶂、繁花似錦,代表了土家族織錦工藝的“天花板”,一經(jīng)一緯凝聚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美,也在一針一線之內(nèi)縫入來自文化的底氣和自信。

從吊腳樓到國際紅毯
有攝影師在喊:“Slow,slow!(請放慢腳步!)”我稍稍松了口氣,感到緊張又欣喜。
當我走上通往會場的長長臺階,轉(zhuǎn)過身我的心頓時變得寧靜又安詳。快門聲響成一片,燈光閃爍如漫天星辰。他們是真的喜愛這只化身于西蘭卡普的“火鳳凰”。
我走進觀影廳,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熒幕巨星打量著我的衣服,用手觸摸我身上的水晶流蘇,連聲說:“So beautiful!(太美了!)”大家對“火鳳凰”贊不絕口,讓作為土家族女兒的我,感到從未有過的驕傲和自豪。我的眼淚奪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