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交通運輸局局長馬宏彥:把宜昌建成區域性交通樞紐
“宜昌不奮進,馬上就落后。”昨日,市交通運輸局局長馬宏彥對記者表示,要從今年開始,通過架構現代交通運輸支撐體系,把宜昌建成區域性交通樞紐,為宜昌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做出貢獻。
馬宏彥說,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對交通部門也是一種挑戰,任務艱巨繁重。
他認為,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作為交通而言,就要構建四通八達的樞紐體系。目前,宜昌現有的高速公路為410公里,東西向有滬蓉、滬渝高速;南北向有正在建設的保宜和宜張高速。到十二五期末,宜昌要基本形成6條呈放射線的高速公路,除已經有的漢宜、荊宜、滬渝(宜昌恩施段)之外,在建的有宜興、保宜和宜張,修建路程為320公里。鐵路上,宜昌呈現出十字架式一縱(宜萬)一橫(焦柳)格局,此外,紫云鐵路、鄭渝鐵路(宜昌段)、江南翻壩鐵路等項目都在進一步推進中。航運上,正在加強三峽樞紐港的建設,包括白洋港、茅坪港、云池港、枝城港、三峽游客中心等,宜昌將加大對重點港口的建設,充分發揮宜昌“黃金水道”的作用。航空方面,則要對三峽機場進行改造,早日實現4A標準,進一步開拓市場,增加客流。
馬宏彥說,今年交通部門針對宜昌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的實際,將強力推進6條高速公路建設;全面啟動三座長江大橋項目:枝城長江大橋改造完成通車、香溪長江大橋開工、加快白洋長江公路大橋前期工作;加快建設包括江南葛洲壩至宜昌長江公路大橋、伍家崗至龍泉等10條干線通道,全力打造9大港站樞紐和農村公路4大惠民工程。本報記者閆承敏宜昌三峽旅游度假區管委會主任、市旅游局局長柳兵:要把城市當景區來規劃和建設
“旅游業要成為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的特大支撐,發展旅游,收獲的是綠色GDP。”昨天,宜昌三峽旅游度假區管委會主任、宜昌市旅游局局長柳兵談到,旅游是宜昌醉大的特色,宜昌的文化旅游業要發展成為千億產業,大有可為。
柳兵表示,在未來發展中,旅游業應成為推動宜昌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新引擎。力爭到2016年,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突破40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500億元,占全市GDP比重力爭達到10%左右。
為實現這一目標,全市將加快創建宜昌三峽旅游度假區,構建“一主兩翼”旅游發展格局。以長江為主軸,“兩壩一峽”為核心,主城區為依托,西陵峽為廊道,三峽壩區、平湖半島為核心組團,將度假區打造成世界水電旅游名城的標志性區域和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打造清江民俗風情旅游區和三國文化旅游區。為避免城市旅游空心化,要進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建設一批極具特色的酒店、游客中心、餐飲街區、大眾文娛場所。
“我覺得要把城市當景區來規劃和建設,讓游客一到宜昌,就有意外的美好,并覺得美好得意外。”柳兵詩意闡釋,在宜昌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人與城市的親近感。
本報記者張元媛通訊員陳凌聲音我心目中的特大城市袁東(28歲,伍家崗區人社局工作人員)
從宏觀上來說,特大城市要在經濟發展上達到一定水平,與“一主兩副”相匹配,并能帶動周邊縣市經濟發展,其影響力還應輻射到整個三峽區域。隨著城市框架的擴大,基礎設施建設要不斷的完善,比如目前城區12人擁有1臺車,每到上下班高峰期部分路段堵塞非常嚴重,我認為特大城市要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工具,讓人們出行更便利。同時,還要提升公共服務的水平,包括居住生活、商旅購物、就業創業等一系列問題都要解決好。如果城市發展忽略細節,即便城區面積、人口達到特大城市規模,人們的幸福感也不會隨之提升。鄭桂蓮(34歲,市城管局園林綠化植物研究所)
我心目中的特大城市是道路寬敞、交通發達;綠化布局合理,具有生態效應;環境優美,干凈、整潔而舒適;外來人員務工、就業及子女上學無后顧之憂,市民月平均可支配收入在五千元左右,也就是所謂的衣食無憂。總之,我認為宜昌要建成特大、特美、特綠、特潔、特亮,宜居、宜旅、宜業的一個醉適宜人類居住的山水園林城市。陳庚文(65歲,古塔社區居民)
特大城市不僅體現在城市規模和經濟發展上,還體現在城市基礎設施、工資水平、物價、教育等方方面面。目前宜昌的消費水平比武漢還高,但同等條件下,企業退休職工的工資水平要低武漢200元左右。醉低工資標準應提升到1500元以上,人均工資達到3500元,房價控制在3000-5000元左右。隨著城市框架拉大,交通方面要盡量規劃好,要有城市輕軌、地鐵,并開通環城公路,更加規范停車管理,禁止人行道上停車。要控制好物價,加強菜籃子工程建設,目前菜價過高。教育硬件設施上要加大投入,就伍家崗而言,這些年發展相當快,但公立的中、小學校還是十年前那幾所,很多班級的學生都六七十人,班額嚴重超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