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來到。宜昌大地綠色一天天增多,山水一天天變美。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以后現代理念,推進城市綠色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站在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總布局的戰略高度,運用新理念新思維,帶領人民群眾推進城市綠色發展,引領城市永續發展。
美麗宜昌的綠色底色,一天天愈發清新養眼。“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十佳宜居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等榮譽,成為宜昌亮麗的名片。
遵循發展規律,順應人民期待,彰顯責任擔當。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提出的“三維綱要”精神,更好發揮我市生態資源優勢,把宜昌建成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城市和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城市,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貫徹后現代理念深入推進城市綠色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空前的力度推出一系列頂層設計與戰略部署,力求把宜昌的經驗和做法上升為制度性要求,把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上升為制度性的安排,強力推進城市綠色發展,為城市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3月15日,市政府研究室(發展研究中心)組織召開《意見》解讀座談會,市發改、住建、規劃、園林、城管、交通、林業、招商、宜昌新區推進辦九個部門共同對意見進行了深度解讀。
統籌綠色規劃,優化城市頂層設計
當前,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城市要轉變發展方式,完善治理體系,才能不斷提升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和城市競爭力。《意見》著眼城市未來,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不斷優化頂層設計。
完善綠色規劃體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將生態優先、產城融合、城鄉一體、人城共進、智慧個性、包容共享的后現代理念貫穿于規劃編制、實施、管理全過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等規劃“多規合一”,加強城市設計。實現城市、縣城及重點鎮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
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將環境容量和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作為確定城市定位和規模的基本依據,科學合理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加強城市空間管制,堅守城市生態控制線,保障城市重要生態廊道和景觀安全。
嚴格城市規劃管控。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將城市色彩納入城市規劃范圍,全面實施色彩規劃管控。劃定并實施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及城市綠線、藍線、紫線、黃線“三區四線”管控。科學實施規劃控綠,對保護性生態用地“只征不轉”、山體用地“只補不征”,確保綠地只增不減。建立綠色圖章制度,提高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區綠地和城市公共建設綠地的達標率和建設水平。推進項目建設與生態覆綠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竣工。
推進綠色建設,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骨架拓展,新城崛起,人口增加。圍繞“宜業、宜居、宜旅”的目標,城市功能需要按照新理念,重新定位和提升。《意見》結合實際,提出了“雙輪驅動”戰略。
推進城市新舊互動。堅持“雙輪驅動”,統籌推進新區建設和舊城更新。按照基礎設施、公建、安置、生態“四個先行”原則建設新區,按照減少老城區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增加基礎設施和開敞空間的“兩增兩減”工作思路,開展城市修補。全面完成中心城區棚戶區和危房改造。大力實施城市整理和“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設綠色基礎設施。貫徹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加快建設“滲、滯、蓄、凈、用、排”相結合的雨水控制利用系統,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確保新城區硬化地面可滲透面積不低于40%。加強對城市坑塘、河湖、濕地等水體自然形態的保護和恢復,構建城市良性水循環系統。
建設生態綠地系統。增量提質,構建平面與立體交織、線型與點面融合、自然與城市滲透的生態景觀格局。加快建設一批較大型城市生態林、城市公園、三小綠地(小公園、小綠地、小廣場)和社區公園,實施一批城市生態修復工程,讓城市再現綠水青山。
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新建建筑逐步普及綠色建筑一星級標準,新區范圍內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公共建筑以及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筑,按照不低于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規劃建設。全面實施綠色房建、綠色交通、生態景觀、水資源綜合利用、垃圾綜合處理、綠色建材、綠色能源、建筑產業現代化“八大工程”,積極創建國家、省級綠色生態城區。
發展綠色經濟,推動產城共建共融
以城聚產、以產興城。《意見》在發展城市綠色經濟方面,提出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以轉型發展構建城市經濟的支撐力。
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堅持以城聚產、以產興城。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招商項目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達到40%以上并逐年遞增,新增招商項目必須100%符合環保要求。以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為目標,加快對現有產業的生態化改造,構建新型綠色產業體系。到2020年,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分別達到35%和22%。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減少單位產出物質消耗。加強高能耗行業能耗管控,有效控制電力、冶金、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碳排放。大力推動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餐廚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城市礦產”資源回收及利用,2020年基本建成全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
加快建設智慧城市。實施“智慧宜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積極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抓好4G網絡全覆蓋、城區公共場所免費WIFI全覆蓋、三峽云計算中心、大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智慧食藥監管、智慧健康醫療、智慧社會保障、智慧創業就業、智慧環保、智慧交通、智慧城建等重大應用項目建設,通過3至5年的努力,實現基礎設施智能化、公共服務便捷化、社會治理精細化、生活環境宜居化、產業發展現代化,把宜昌建成全國智慧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和長江中上游區域性智慧之都。
倡導綠色生活,加快培育生態文化
綠色發展,需要全體市民積極參與,共建共享。《意見》大力倡導綠色生活,共同營造生態宜居的城市環境。
倡導綠色低碳出行。加快建設城區“內中外三級”快速環網和出城快速通道,啟動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科學布局建設快速公交線路,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公交樞紐、港灣式車站、專用車道、停車換乘設施以及步行道、自行車道、人行過街設施的建設,完善微循環交通系統,構建“軌道交通+快速路網+快速公交+慢行系統”的綠色交通出行體系。到2020年,基本實現中心城區公共交通站點500米全覆蓋,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60%。
加強城市環境治理。開展戶外廣告、空中管線、市容秩序、交通秩序、噪聲等整治行動。開展工業污染源、燃煤、揚塵、機動車船排氣、飲食業油煙、揮發性有機物等大氣污染物專項管控。系統整治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長江、清江等重點流域受污染水體,以及城市內河、湖泊、水庫,消除黑臭水體。推進城市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運行。加強城市法治化、精細化、智慧化、人本化管理,推進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培育綠色健康文化。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標準,開展能效、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倡導公眾積極參與綠色消費活動,把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繼續教育體系,開展綠色課堂、綠色家庭、綠色社區、綠色機關、綠色村鎮和綠色生態城區創建活動,形成尊重自然、節約資源、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的良好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