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關于楚國始都丹陽。楚人先祖在立國荊山之前不叫楚部落,楚部落是由中原南遷的季連部羋姓熊氏南遷后與土地的土著人融合形成的民族,叫楚族。隨著后來楚國的強大,楚國雄踞大半個中國,中原化卻又保留楚文化特色的楚族在漢朝以后,與中原人和其他胡夷融合形成漢族。羋姓部落即楚人的先祖在商朝時受商打壓,首領率部南下穿越荊山,在長江之畔立足扎根,商末崛起岐山的周部落在武王姬發率領下反商。此時的楚部落首領正是熊繹,他果斷幫助西岐滅了商,特別注意的是楚和周部落是并立的,但是楚和商不是君臣關系。武王伐紂之時楚部落已經和楚地土著人融為一體,楚族已經形成。
武王死后。成王封熊繹為楚子,都丹陽,地五十里,號子男之國。因國小且處于荊楚蠻荒之地,本為黃帝顓頊之后的楚國被自視為華夏正統的周王朝稱作蠻夷,這成為后來楚國崛起,問鼎中原的精神動力。楚國始都丹陽時,在荊山外圍沮漳河畔就是今天的遠安枝江等地建有陪都副王城,在夷陵建有王陵。
考古專家在枝江遠安得到的信息足以證明這些地方是楚國初期開發立城池的地方,就能證明是楚國始都嗎?秭歸丹陽王城遺址可能的地方有三,一個是原來香溪河口的香溪古鎮遺址,屬于今歸州鎮范圍,一個是在今郭家壩鎮集鎮所在范圍,第三個在今屈原鎮境內,由于三峽水庫蓄水緣故,丹陽王城遺址應該已被江水淹沒。
還有一個實際的問題,當時的楚國丹陽轄地所轄范圍與今天秭歸縣并不一致,北周周武帝宇文邕統治秭歸夷陵等地的楚地時,在秭歸設郡,稱秭歸郡,為避免郡縣同名,改秭歸為長寧縣,秭歸郡下轄秭歸縣長寧、夷陵,巫等地,關于秭歸與宜昌的關系,以清雍正年為界,秭歸之前因為是屈原故里,所以秭歸一般是州、郡的身份,雍正時升宜昌為宜昌府,歸州秭歸降為縣級,沿用至今。幾千年前的秭歸轄地包括今天秭歸縣、興山縣、等地。秭歸在夏商時屬于歸國,熊繹建立楚國后稱丹陽,戰國后期屈原死后稱歸鄉,西漢初正式置秭歸縣,北周稱長寧,秭歸成為郡縣名,秭歸成為秭歸郡的治所。隋開皇初年,復稱秭歸縣,唐代置歸州,治秭歸,秭歸成為州級,宋代沒變,明朝時期宜昌地位開始崛起,清雍正年間,設宜昌府。
三國時期東吳永安三年,吳國將秭歸縣一分為二,將秭歸北界新立興山縣,取興起于荊山之意,昭君生于西漢末年的南郡秭歸,因此這就是為什么昭君故里是秭歸而不是興山的緣故。不是丹陽是哪里,屈原就是哪里人,屈原家鄉秭歸縣樂平里是屈瑕的封地。楚武王熊通熊霸江漢,楚國版圖擁有幾乎整個湖北的時候,楚國要想爭霸中原,必須將政治中心東移,楚武王晚年在兼并爭霸時修建郢都作為新的楚王城,稱鄢郢,熊通將公子瑕封于丹陽的屈地,并在丹陽東封夔國,以此為楚國鎮守西方要塞。
楚國后期的公元前241年又將都城遷至壽郢,直至亡國。屈原死后,秭歸該稱作歸鄉。所以說,仔細回顧歷史,會明白屈原故里為什么在宜昌秭歸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