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一天,尋石人的腳步來到身邊,它們的“命運”便發生了改變:走進家庭、公園,成為景觀、藝術,給城市居民帶來愉悅享受,也給尋石人帶來滾滾財富。
一塊40多噸重的巨大奇石,在大吊車的牽引下,穩穩地放在馬路邊。奇石有一人多高,橘紅橘紅,在太陽下熠熠發光。這是記者昨日在三峽奇石村——宜昌市夷陵區樂天溪鎮王家坪村采訪時,看到的一幕。
奇石的主人陳禹富說:“別看它是石頭,其實它是寶貝。”對他來說,躺在石頭上睡覺,坐在石頭上吃飯,與石頭合影;滿山遍野找石頭,運石頭,賣石頭……這,就是他人生的全部。
石緣
進城打工沒有賺到錢,卻讓他找到了靈感:既然假山可以賣錢,那壘假山的石頭肯定也可以賣錢
陳禹富的家在西陵峽畔——宜昌市夷陵區樂天溪鎮王家坪村,離三峽大壩很近。
為了生計,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年輕的陳禹富走出大山,到當時還不算太大的宜昌城打工。由于頭腦靈活,打工不久就當上小包工頭,專給人家砌擋土墻,挖排水溝。
有一天,在砌一面擋土墻時出現塌方,一人遇難,這讓陳禹富和工友們都十分害怕,工程沒做完,大家紛紛撤退回家。
在家時間長了,便尋思著賺錢養家。但人在山里,沒有辦法,腦海里遂不斷回憶著城里的世界。
一天,陳禹富突然想起,城里的好多單位都花大價錢買來假山作為裝飾。既然假山可以賣錢,用來壘假山的石頭應該也可以賣錢。
城里的假山,給了陳禹富靈感,讓他走上與石頭為伴的道路。
尋石
住山洞、喝山泉、吃百家飯,十幾年翻山越嶺,歷經無數險情找石頭
三峽地區山高人稀,跑兩個山頭有時見不到一個人。但要想找到奇石,就得到人煙稀少的地方去。每次出門,陳禹富都要花錢雇請上幾名老鄉,背著干糧,翻山越嶺。
陳禹富說,1990年初,他們一行4人來到夷陵區天柱山的半山腰。這里雖說荊棘密布、舉步維艱,但絕對的原生態,他希望能有所發現。但直到太陽落山,也未有收獲。此時若下山回家,要走到半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他不想馬上離開,于是就與同伴找了一個山洞住下,吃干糧充饑。等到天一亮,再出洞尋找。就這樣,以此山洞為宿營地,連續在這一帶找了三天三夜,覓得數量不少的奇石。雇人花了十天時間,才把它們抬下了山。
賣石
意外賺到“第一桶金”25萬元,陳禹富有點不敢相信,將錢從銀行取回后在家偷偷用秤稱
上世紀90年代初,陳禹富雖然不分晝夜地忙,但也只能混口飯吃。因為那時經濟相對落后,對奇石的需求量不大,陳禹富也只能是小敲小打。
1994年,一次意外的收獲,讓他的奇石事業有了轉折。
當時,宜昌市的一家公司因新業務拓展,慕名來到大山里的王家坪,找到陳禹富買奇石。要知道,這家公司的需求量對于陳禹富來說可是個“天文數字”:一次性購買20多車!
這些石頭,讓陳禹富一下子賣了25萬元。陳說,此前每筆業務都是兩三百元,沒想到一下子做成這么大一筆。半輩子都沒見過這么多錢,陳禹富有點不敢相信,他從銀行里將錢取出后,運回家里偷偷用秤來稱。“記得當時每捆錢是0.9斤,25捆共22.5斤。”
掘到第一桶金后,陳禹富的勁頭更足了,他趕忙增加幫手,請更多的人到更大范圍尋找奇石,足跡遍布宜昌8個縣市5個城區。
三年后,武漢一家房地產公司老板慕名來到王家坪村,從陳手上買走了66車奇石,總重量有1200多噸,賣了60多萬元。2006年,武漢一所大學一次性買走了110車3000多噸,總價170多萬元。
目前,在武漢市的一些住宅小區、大學校園、生態公園,都能見到來自三峽的奇石景觀。
癡石
石頭就是心頭肉,舍不得的奇石8萬元賣出后,又花10萬元買回
20多年來,陳禹富經手的三峽奇石,早已賣到了全國各地。石頭給他帶來了財富和夢想,也帶來了牽掛,“石頭就是我的心頭肉。”
在陳禹富家的藏石館,記者在一大片石陣中看到一塊奇石格外出眾。該石長約1.2米、寬1米、高0.7米,石面清晰完整,猶如一幅山水風景畫。畫面上遠山近水錯落有致,寶塔烽火臺相得益彰,天空飄著彩霞。陳禹富說:“這塊奇石名叫‘延安頌’,2006年以8萬元的價格賣給荊門的一個人,從那之后,我茶飯不思,很想念那個奇石。兩年后,我專門跑到荊門,好話說盡,以10萬元的價格又從人家手上買了回來。”
還有3塊奇石讓陳禹富念念不忘,他一次又一次想回購,至今也未如愿。
陳禹富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他在三峽鄧村鄉桂花白水溪,歷時半年15個來回,發現3塊奇石,一塊1米多長、上白下黑像巨輪,取名“一帆風順”;另一塊外形像腐朽的木頭,實則是堅硬的奇石,取名“木化石”;還有一塊形狀如梅花樹,樹上落一鳥,取名“喜鵲登枝”。
這三件運回家兩年后,陳禹富以8000元的價格賣給了石首一所學校。這樣的珍品,剛準備賣時就舍不得,但因為當時太缺錢了,被逼無奈才出手。此后,他多次專門跑到石首請求回購,但均被對方婉拒。這份遺憾至今未了。
“石頭之鄉”年產億元
目前,宜昌夷陵區以“宜巴路”和“宜神路”等旅游黃金通道沿線為主陣地,大力發展觀賞石產業,從業人員已達7600余人,年產值近億元,使三峽奇石逐漸成為當地一個新興的、極富活力的綠色產業。
地處三峽奇石文化長廊主干線的樂天溪鎮,在陳禹富等人的帶動下,當地群眾正紛紛投身觀賞石產業,他們中有的上山下河揀石頭,有的牽線搭橋搞銷售,有的打磨配座掙工資,還有的買來汽車搞奇石運輸。經過多年打拼,現在全村擁有百萬元資產的有10多人。村民王傳訓說,除了農忙,他更多的時間為奇石老板們打工,每年讓全家增收2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