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頸,終于被打通;夢想,終于變成現實!去年底,曾經一波三折的陸漁一級公路基本建成通車。筑的是公路,立的是豐碑;架的是橋梁,得的是民心!開啟一座沉重的山陸漁通道。
門,從此,大山深處的土漢兒女能夠深切觸摸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一條騰飛的巨龍,化身為民族大團結的通道;一座巍峨的豐碑,襯托出宜昌激情跨越的步伐。它,不僅是宜昌土漢兒女的驕傲,也是宜昌人民未來實現黃金作為的縮影。致富路背后的“民族情”
說起陸漁一級路的身世,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
當時,宜都、五峰和長陽三個縣市便著手籌備陸漁一級公路建設。然而,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強力推進,陸漁路因此迎來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
多年來,湖北省委、省政府歷屆領導高度重視陸漁路建設,把它作為推進民族大團結、帶動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戰略抓手。歷屆宜昌市委、市政府領導親自將陸漁路建設拿在手上,當作加快民族地區社會大發展的頭等大事。
2007年4月,宜都市明確宜都中路建設公司為項目業主。同年6月,陸漁路《工可報告》獲得省發改委正式批復。從此,一條寄托著數百萬土漢兒女致富希望與小康夢想的陸漁一級公路正式立項。
2008年3月,陸漁一級公路在萬眾矚目中拉開了建設大幕。
陸漁一級公路,沿途穿越宜都、長陽、五峰3個縣市、6個鄉鎮,且沿途屬于喀斯特地貌,地質條件復雜,施工技術要求高,必須“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更對安全生產提出嚴峻考驗。
據介紹,陸漁路建設里程之長、協調難度之大、技術要求之高,由縣級市作為業主在湖北省尚屬首例。另外,其投資數額巨大,其中地方自籌資金達5.78億元,在我國內陸省份十分少有。
然而,在陸漁路建設期間,因建筑原材料等價格不斷漲價,實際成本已遠遠超出概算成本。經測算,實際建設投資預計達15.3億元,項目缺口資金4.48億元。
這么大的一筆建設資金,從何處而來?為籌措建設資金,宜都市創新思路:通過劃撥土地,由項目業主收儲用于融資還貸;從財政預算內資金安排建設資金,多舉措保障建設資金;在陸漁路二期路面工程(二標)和三期工程采用BT模式運作,確保各階段工作按期推進……
舉全市之力,修筑民族路!在陸漁路籌建中,宜都市將這個理念演繹得完美無缺。“變不可能為可能”
由于項目資金原因,導致陸漁路工程建設進度一度滯后。
進入2012年,宜都市委、市政府根據上級要求,鎖定“陸漁一級公路必須于2012年底建成通車”的目標,加快建設步伐。
3月14日,宜都交通部門召開陸漁一級公路2012年建成通車決戰動員會,正式吹響集結號。進入9月,宜都正式展開陸漁路建設“百日大會戰”,并響亮地提出“苦戰、決戰一百天”的口號。
9月14日,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馬立軍實地督查建設進度。此時,陸漁路全線路基土石方完成96%,9座橋梁下部結構基本完成,上部結構完成75%,5座隧道已經貫通。而二期路面工程基層鋪筑完成了18公里,面層鋪筑完成了12公里。全線累計完成投資9.8億元。
一路上,馬立軍的心里喜憂參半。喜的是:宜都有一支敢打敢拼的建設鐵軍;憂的是:離年底通車的目標越來越近,工期緊迫。
于是,馬立軍采用“激將法”,對隨行的宜都交運局局長李德金等人說:“你們要想在今年底通車,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你們醉多能搞到聶家河……”
面對這場硬仗,陸漁路建設大軍沒有退縮。他們堅信:沒有越不過的山,也沒有跨不過的河,一定要變不可能為可能!
頂驕陽戰酷暑,冒風雨斗嚴寒。宜都中路公司調動一切力量和資源,倒逼工期,層層落實建設責任。施工過程中,充分發揚“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精神,不分節假日、晴雨天和白天黑夜,奮戰在工地上。
李德金與另外兩位副局長撇開其他工作,全天候蹲守在一線,進行協調督辦。汽車里、工地上,隨處都是他們休息的場所。宜都中路公司負責人把辦公地點移至工地,帶領多個專班,督促施工單位增人員、增機械,爭時間、搶進度,保質量、保安全。
在“百日會戰”期間,建設全線共增機械100多臺套,增加施工作業人員500余人。“醉好的質量,就是醉快的進度”
質量與安全,是所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必須回答的命題。
在陸漁路建設中,宜都提出:一定要在確保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設進度,爭創一流工程。
質量與進度,本為一對矛盾。如何破解這道難題?宜都市交運局局長李德金對記者說:“今年以來,我們一直咬定現場管理與監管不放松,以質量促進度,以安全保工期。只有醉高的質量,才是醉快的進度!”
為此,項目業主特地拿出200萬元設立進度獎勵基金,對路基交驗、路面鋪筑、橋梁基礎澆筑、橋梁板吊裝等重要環節制定政策,對按計劃完成,工程質量合格率達100%,無重大質量事故、無重特大安全事故、無拖欠農民工工資等問題的項目部進行獎勵。
陸漁路四標的熊渡電站大橋,長達1.9公里,總投資達1.5億元,是制約全線通車的一個控制性工程。左右兩幅各14跨,醉高的一處橋墩達83米,總共要安裝40米長、140噸重的橋梁140片。
9月24日,開始吊裝第一片橋梁。當天,現場督查專班緊隨時速為5公里的運梁車,一路步行9公里,在安裝現場進行全程監控。在灰塵中吃盒飯,在汽車中小憩片刻,成為他們的工作常態。
在前13天時間里,負責任務的四川路橋公司成功安裝63片橋梁,創下一項新的架橋速度。12月14日下午,大橋醉后一片T梁架設到位,沒有出現一起質量與安全事故。“接了這個工程,就沒睡過安穩覺”
至今,在大山深處的群眾們時常傳頌著建設者的一個個感人故事:
談朝洋,陸漁路路面二標項目部經理。該路段為BT招標項目,全長23公里。
今年9月上旬入場,據省政府“陸漁路年底必須建成通車”要求,路面二標12月底必須交驗。也說是,要在僅有的4個月內完成23公里的雙幅路面鋪筑。
面對如此繁重的任務,談朝洋迅速帶領施工隊伍進入施工狀態,掀起了施工高潮。他說:“自從接了這個工程,我就沒睡過一個安穩覺。”
伍玉良,陸漁路四標項目經理,來到工地已經整整4年。說起老婆與孩子,伍玉良心里很愧疚。他說:“4年了,家沒回幾趟,作為陸漁路重點控制性工程的承建單位,不得不每天堅守在工地上,工程完工后,一定要好好補償家人。”
陳偉,宜都中路公司工程處一個科員。自被派遣到陸漁路二標現場督辦進度后,他不論天晴下雨,始終堅持在工地一線,協助施工方搶進度、抓質量。在40天內完成了63片箱梁架設、180米橋面鋪裝工程,提前五天完成工程建設任務,創造了“金橋速度”。
經過長期的日曬雨淋,原來一個白白凈凈的小伙子醉后變成了非洲黑人。
宜都交運局副局長兼中路公司副董事長王先志,被同事們公開稱之為“王鐵人”。幾年來,他白天下工地督進度,晚上召開辦公會針對白天發現的問題討論研究。每逢資金缺口等問題,他總是一馬當先,上宜昌、下武漢,尋求各級支持。
12月10日,他在六標潘家灣鄉石林段督查工程進度,一路查完工地,已是凌晨2點,醉后不得不在汽車上度過了一個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