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末,帶著家人或是約上三五好友,自駕前往城區周邊的鄉村,遠離城市的喧囂,享受自然的寧靜。在這些山清水秀的村莊游玩、散心或燒烤露營,眼下已成為不少宜昌人周末休閑放松的首選。
然而很少有人能想到,在時下周末鄉村游日益火爆的背后,是小村莊不堪重負的尷尬:汽車堵在路上,垃圾隨手亂扔,農作物隨意采摘……有旅游專家稱,周末鄉村出游還將繼續升溫,比村莊提高自身硬件設施、接待能力和游客盡量避開高峰期出游更重要的,是游客急需提高的個人素質和自律意識。
游客遺留在下牢溪河灘邊的垃圾。
村民訴苦
游客竹林偷竹筍
大溪村位于宜都市紅花套鎮。山不高,卻群山連綿綠樹成陰;水不深,卻波光粼粼清澈見底。
優美寧靜的自然環境一直是大溪村民的驕傲,然后如今卻讓眾多村民不堪重負接連訴苦。6日,大溪村幾位村民致電本報新聞熱線6233333,直言城里人來得太多村里不堪重負。“遇到周末和節假日都不敢出門。”一位村民說,近一年多來,每逢節假日都會有不少游客駕車到村里游玩、燒烤、露營,其中以宜昌城區的居多。村里就一條鄉村公路,還是單車道,很多路段根本無法會車,動輒路就被堵住了。今年五一假期,他騎三輪摩托車到鎮上去買東西,結果被堵在路上一個多小時根本無法動彈。此外,不少游客在村里燒烤游玩結束離開后,山腳下、河灘公路邊一片狼藉,垃圾堆積如山。“發生好幾次矛盾了。”有村民告訴記者,大溪村是省級貧困村,他們依靠自己責任山竹林里長出的筍子和種植柑橘為生。3月底4月初是筍子生長期,可每到周末城里人來游玩時,和村里的人招呼也不打,拿著袋子就跑到竹林里掰筍子,一掰就是幾大袋,他前段時間還抓住過4次。有的游客意識到不對還會按市場價給些錢作為補償,有的不理解反而認為村民太小氣,醉后發生糾紛還鬧到了村委會和派出所。
記者探訪 城里來的煩惱一籮筐
8日上午,記者在大溪村走訪看到,一條小河貫穿村莊,大溪水庫放出的水從30多米高的山腰處奔騰而下異常壯觀。而和自然美景格格不入的是,河灘邊、水庫邊和一些空曠地帶,隨處可見各種用過的燒烤用具、餐具和生活垃圾。“壓力非常大。”大溪村村支書陳長紅說,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游客自駕來村里玩,讓村里交通壓力倍增。每個周末,到村里游玩的游客都有600人次以上,僅五月一日當天,村里就來了300多輛車1000多人,路上堵得一塌糊涂寸步難行。在2015年1月,村委會專門聘請了兩名城管隊員,一到周末就在路上指揮疏導交通,可也無濟于事。
此外,眾多游客游玩、燒烤和露營后產生的各類垃圾也讓村莊十分受傷。陳長紅說,村里專門雇請了垃圾清運車,用來清理垃圾保護自然環境。每逢周末游客高峰時段,都可以在河灘、水庫和公路邊收集清理4滿車垃圾。
而更讓村民無法忍受的是,少數游客隨意偷摘村民的筍子、柑橘,有些市民燒烤時發現菜不夠,直接到村民農田里采摘青椒、蘿卜和白菜,摘多了用不完隨手扔掉,摘上幾大包裝車帶走的現象也很普遍。游客和村民由此產生的糾紛層出不窮,幾乎每天都有2至3起,有一次甚至還發生了斗毆。有時游客來多了,不少村民便在自家田里和責任山竹林處看守著。
陳長紅表示,大溪水庫是村里的名片,本是禁止游泳的,可一到夏天,就會有成群結隊的游客不聽勸告非要下水游泳,去年和前年夏天,在水庫下游的水潭里還發生過游客溺水身亡的悲劇。
專家呼吁 游客自律才是關鍵
多位大溪村村民表示,自然美景難能可貴,需要每一個人保護,游客來文明游玩他們歡迎,如果隨意踐踏誰也不會答應。
陳長紅說,不少游客通過微信、微博等相互了解慕名而來游玩本是件好事,但一定要愛護這里的一草一木。村里在去年先后投資了70余萬元,修建了4座公廁、停車場,還設了大量垃圾桶,但還是不能緩解游客猛增的壓力。村里也打算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把閑置的老房屋利用起來發展農家樂和住宿,并規劃露營區、燒烤區、攀巖區集中開發管理,但目前還在規劃申報審批中。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宜昌周邊,不少有山有水的小村莊和大溪村所處的尷尬境地一樣,接待能力不足,配套硬件設施不完善,交通擁堵動輒堵車和游客遺留的大量生活垃圾,成為制約當地鄉村游的瓶頸和頑癥。
三峽大學旅游系教授闞如良說,國家提倡全域旅游支持全民共建共享旅游模式,還要爭取在2020年通過鄉村旅游帶動2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這是一個大背景。加上鄉村旅游對城市居民來說具有新鮮感、短平快式的方便和旅游成本低的優勢,可以預見,鄉村周末自駕游還會持續火爆。
闞如良說,鄉村周末自駕游多以開放、隨意為主,也確實存在著接待能力有限、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等種種問題。可即便是成熟的景區景點,也面臨著堵車、停車難、接待量“爆表”的諸多問題。鄉村周末自駕游的持續健康發展,除了鄉村需不斷完善自身基礎設施建設、學習旅游經濟利用自身資源造福當地村民,還需要觀光的游客提高自身素質和自律意識。
釋放野性的鄉村游不能變“野”游
本報評論員 喻植桃
每到周末,朋友圈里曬各種鄉村游的圖片,吃啊喝啊燒烤啊,一份鄉村野趣躍然“圈”上。沒有被“圈”進來的,還有垃圾、偷菜以及村民的諸多不滿……
現在,城市的公園里,踐踏草坪、爬樹摘花的行為,已經不多見。個中原因,除了市民文明素養在提高,還有群眾雪亮的眼睛:往往一個不文明的舉動,會有很多雙眼睛盯著,多少會顧及臉面,怕低頭不見抬頭見,還怕被追責。
為什么一些看似文明的城里人,一到鄉村游,就變“野”了呢 ?這是因為:
村民的菜地、果園沒有圍欄,有人就把“他人東西不得偷拿”的道德圍欄拆了;
來的都是客,走了不認得。順手牽羊摘點菜,誰認得我是張三李四,臉面,臉面就丟地里吧;
吃完喝完,垃圾怎么辦?這里又不是我家房前屋后,隨手丟唄。
……
一個原本文明的城里人,到了鄉村竟然“恢復”了野性,難道又要經歷一次文明的洗禮,又要來一次脫胎換骨的蛻變?
鄉村游,陶怡性情,釋放野性,但也不是隨便撒野,那些在城里堅守的文明公約不能變“野”。
山清水秀,村景如畫,亂扔的垃圾是潑向畫面的污水;瓜果飄香,綠滿菜園,偷摘行為是對村民勞動果實的竊取;村民質樸,民風淳厚,少部分人的不文明行為,褻瀆了這份質樸與美好。
那些闖進鄉村的 “野婦莽漢”,該收收自己的野性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