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古法炮羔羊,菜譜是從屈原作品里復制來的。”一尊像窯爐的餐具里向外溢出香氣,經過炭火炙烤,里面羔羊已綿軟如糯。隔著2000多年的歷史煙塵,屈原當年嘗過的美食,再次回到秭歸人的餐桌。
吃住行游購娛,秭歸試圖以至味補齊“吃”的短板。該縣旅游美食文化研究院院長王革說,挖掘楚辭作品里的菜肴,將這些古老而又神秘的菜肴落地,是秭歸推出“屈原家宴”的獨門大招。
端午又要到了,屈原故里秭歸的空氣里似乎已飄蕩出淡淡的艾香,即將登場的端午文化節已進入醉后的倒計時,即將迎來一段詩情、浪漫的端午時光,而秭歸精心推出的“屈原家宴”,將是這段浪漫時光里的主角。
5月14日,初夏的陽光里,有秭歸人醉熟悉的端午的味道,還有對故人屈大夫年復一年的思念與呼喚。“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在我們的文化傳統里,吃才是一切日子正確的打開方式。”王革出生于九畹溪畔,據傳,這里是當年屈原修身養性、開壇講學的地方,《離騷》中有“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惠之百畝”的句子。王革也是在屈原故事的芳澤里漸漸長大的,像大多數山里孩子一樣,下學后出門闖蕩,進入酒店業。如今,他除了是一家酒店管理公司的老總,還是武漢酒店行業協會副會長,武漢商學院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的教授,名片上的頭銜不少,全部與“吃”有關。
2015年7月,盧輝履新秭歸縣委書記,他在一次調研中認為,秭歸旅游產業中“吃”的地域與文化特色還有很大潛力可挖,提出要把秭歸美食做成品牌,以美食推動旅游,實現產業化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屈原家宴”比賽隨后推出,在民間海選菜品。“每一個鄉鎮的海選場面都十分火爆,超乎我們的預料。”秭歸縣廣播電視臺副臺長、跟蹤報道比賽的記者鄭子明,參與了當時每一場的比賽,“比賽前,我們通過廣播電視和網絡發布了征集令。”鄭子明說,隨著比賽的一天天臨近,一度擔心場面不夠火爆,怕拍出來節目不好看,結果民間對吃的熱情與智慧令人大開眼界,也令人大飽口福。“這是一個尋找秭歸味道的壯舉。”秭歸縣文聯副主席秦曉梅說,12個鄉鎮加上縣城四個分賽區,“從鄉村大嫂到賓館大廚,男女老少齊上陣,各顯神通。”秦曉梅是比賽的文化評委,負責從各種菜式中找出菜品的精髓所在,“歷時小半年,帶著一張嘴吃遍秭歸。吃了將近五百道菜,總結出這么幾點:秭歸人善吃,山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長的,都可以變成盤中佳肴,就連石頭也能做成下酒菜。”
秦曉梅所說的“石頭菜”,當地人稱為“嗍丟”,烹飪這道菜的是青灘婦女劉支紅,她的爺爺曾是峽江船工,船上沒有食材,船工們就用青灘特有的石頭加點鹽巴、辣子翻炒,入味后,船工們吮吸石頭下酒。
楚人的饕餮盛宴什么樣
秭歸人善吃是有淵源的。“兩千多年前,詩人屈原就是一個美食家。”這兩年,秦曉梅騰出時間專門研究楚辭中涉及到的一些食物,把這些古老而又神秘的菜品落地,這是秭歸推出“屈原家宴”,重振特色飲食文化祭出的大招。
“飲木蘭之墜露兮食秋菊之落英。”秦曉梅說,屈原也是一位美食家,除小清新奇葩食材外,屈原在《招魂》一詩中,還為我們呈現了楚人宮廷的一場饕餮盛宴,“簡直是一份有趣的古食譜,如此豐富,如此完整,今天所能見到的古文獻里,實在太稀罕了。”
我國飲食文化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春秋時代的《禮記內則》將飲食分為飯、膳、羞、飲四個主要部類。飯,是谷物做的飯;膳,是以六畜為主的牲肉制成的菜肴;羞,是用糧食加工精制的滋味甚美的點心;飲,是酒漿之類的飲料。《招魂》中所列的飲食,正是嚴格分類依次排列的這四個部類的食物。
“稻粢穱麥,挐黃粱些。”《招魂》把飯寫在“食譜”的第一條,秦曉梅解釋說,稻是稻米,粢(zi)是稷,穱麥是新熟的麥子,黃梁是小米,挐(ru)是摻雜混合的意思,“完整的意思就是,有大米小米也有新麥, 還摻雜香美的黃粱。”
在《招魂》里,占更多比重的菜譜是膳、羞、飲部分,從“肥牛之腱”到“厲而不爽些”說的都是膳。秦曉梅說,屈原不僅呈現了多種菜肴,而且其中還隱含了更多的內容,“如‘肥牛之腱’一句,提到了原料的選擇標準,即以肥壯為準,為了肥壯,有時還須專備草料喂養,這便是‘芻豢’。”“在烹飪方法上,屈原作品中也有詳盡的表述。”秦曉梅說,除了用料的選擇,刀工、火候、調味,更是多樣而富于變化的,如“胹(ei)鱉炮羔”,里面所含的技藝就十分高超。
兩千年前的味道不打折
2016年,王革被邀請回家鄉作為“屈原家宴”的評委。如何將民間征集來的菜標準化、專業化,如何將楚辭里的古老菜譜研究落地?在秭歸縣主要領導的鼓勵支持下,王革有了在家鄉創業的雄心。
2017年,王革與秭歸縣政府簽訂1.25億元美食旅游投資協議。同年12月29日,秭歸縣旅游美食文化研究院成立,王革給它的定位是,塑造推廣“屈原家宴”品牌,食材生產與農業觀光、“屈原家宴”菜品工業化生產、“屈原家宴”勞動力培訓就業,及景區服務與酒店管理培訓等。
“我們已經建立了屈原家宴美食研發中心,現已試制了近百道產品。”王革說,目前已篩選出10多道以地方食材為主的特色產品,成功承辦了“秭歸工匠”餐飲服務職業技能大賽,建立了磨坪食材采購基地,并在磨坪開展了食材集中采購活動等。
事實上,將屈原作品的菜譜落地,也是秭歸縣旅游美食文化研究院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這個古法炮羔羊,就是根據屈原在《招魂》的描述研發落地的。”王革說,按照屈原的記錄,當時的廚師是用泥巴把羔羊裹起來扔在土窯炮制的,“我們不可能再用泥巴了,而是用生抽加面粉,調制成泥巴狀代替。”
目前,王革準備在宜昌開三家“屈原家宴”連鎖體驗店,“我們不要那種裝修豪華的,要的是文化。”王革說,將把每個店裝飾成帶博物館性質的一個小景點,以后,每一家“屈原家宴”店,就是一個以屈原文化為主題的美食博物館,傳播屈原文化、端午習俗,“進了店,就相當于走進了秭歸。”
特色美食助推旅游發展
對每一名游客來說,來到一個美麗的地方,首先是大飽眼福,緊接著就是品嘗美食。
伴隨著秭歸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美食文化研究在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購、娛”中顯得尤為重要。如何盡快開發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秭歸美食,打造獨具特點和風格的飲食文化和飲食產業,已成為秭歸推進全縣旅游經濟發展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我們把王革招回來,就是想用美食來推動旅游,充分發揮秭歸的屈原飲食文化優勢。”秭歸縣縣長楊勇受訪時說,秭歸旅游美食文化研究院的努力,必將對秭歸美食餐飲發展和特色飲食文化弘揚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注入新的動能,加快推進秭歸文化旅游名縣建設和脫貧攻堅步伐。
事實上,以美食推動旅游,全國有不少成功的范例。王革說,像成都、重慶等,游客就是沖著美景和美食去的,“誰過去不想吃個火鍋,嘗點特色小吃呢?”
美好的愿景能否實現,即將到來的端午文化節,將是“屈原家宴”一次迎接八方食客的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