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屈原鎮西陵峽村,地處鏈子崖風景區以西。近日,駐村干部發現,該村有不少85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其中一名已經101歲,起居還能簡單自理。7月18日,記者一行來到這里,進行了采訪。
半坡之上,百歲老人悠然度夏
屈原鎮西陵峽村距離縣城茅坪約40分鐘車程。從省道姜家田段抬頭望去,向于珍家白色的小樓掩映在一片翠竹之后。沿著狹窄的“之”字形石階緩行,五六分鐘就到了她家。
向于珍老人身著冰綢短袖上衣,花睡褲,端坐在客廳里一把木質躺椅上。見到熟悉的村婦女主任先開蘋領著陌生人來訪,老人滿面笑容,熱情打招呼。三兒媳崔永菊從地里回來,洗了葡萄放在老人身邊,又遞給她一根香蕉。老人接了香蕉,慢慢剝了吃。“她頭腦很清醒,過往的事情記得清清楚楚。”崔永菊介紹,婆婆生于1917年,育有五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從去年9月15日開始,她每月可以領到政府下發的300元百歲老人補貼。
向于珍向記者介紹,她15歲被父母包辦婚姻,嫁給比自己大17歲的老公,17歲生下大兒子。1948年生三兒子鄭啟千時,遇上抓壯丁,她帶著兩個兒子東躲西藏,醉后在別人家屋后早產,生下三兒子,“不知道遭了多少罪。”
她聲音不大,卻非常清晰有條理。她笑著說,這輩子也享過福,子女都很孝順,88歲時還跟著幺兒到北京游玩,坐飛機、坐火車,到故宮里游玩,到天安門廣場看升旗,還去毛主席紀念堂獻花。
生活規律,心態好是長壽秘訣
向于珍的丈夫也是高壽老人,去世時93歲。崔永菊說,婆婆身體一直很健朗,97歲時還可以做飯,直到2014年,一次夜間意外,摔斷了股骨,從此再也沒能站起來。
雖然行動不便,但老人很講究。每天早上七點半醒來后,自己穿好衣服,兒子鄭啟千將她抱上輪椅,推到客廳,再抱到躺椅上,備好便盆、臉盆和毛巾等,她自己如廁、自己洗漱。她每周還會喊鄰村的女兒回家,給自己洗大澡。
向于珍的女兒今年77歲,實際上老人一家都有長壽基因——大兒子今年84歲,醉大的孫子59歲,第四代玄孫今年也有5歲了。“她生活很規律,心態很好。”崔永菊說,這也許就是老人長壽的秘訣。向于珍每天的飲食非常規律,早上吃雞蛋和面條,中午和晚上吃米飯、青菜,除了肥肉,其他不忌口,每天晚上還會小酌一杯。
老人性格也很和順,從來不和人置氣,說其他人的壞話。過去住在其他子女家,逢上過年、過生,崔永菊都會把老人接回家小住,“她喊我來接她,但她總是笑著說,你怎么不說是你自己來接的,順手的人情。”“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這個好社會,感謝孝順的(孩)兒們。”采訪結束時,老人連聲道謝,握手告別時,還時髦地親吻了一下本報攝影記者的手。
歲以上老者人,長壽基因或與環境相關
除了向于珍,記者在西陵峽村還“邂逅”了多位高齡老人,92歲的杜開華是其中之一。杜家背江而立,記者來到他家時,老人正一個人吃著午飯,面前擺放著一鍋肉丸子湯、一碗臭豆腐。據村干部介紹,杜開華子女在外,住在跟前的兒子也外出打工去了,老人家除了耳朵失聰,其他都挺好,常年自己做飯。
而居住在他隔壁的杜菊遠,今年也已經89歲了,耳聰目明,身體很好。杜菊遠和小兒媳李詠梅居住在一起。李詠梅說,婆婆為人善良,也很幽默,作息規律,每天中午會休息半小時,有時候會去門前的馬路上溜一溜。
記者了解到,在鏈子崖風景區下方,住著一位97歲的老人李家翠,還能洗衣服。而在鏈子崖以東1公里省道邊,有6戶人家中有85歲以上老人。
“西陵峽村全村1811人,其中90歲以上的戶籍在我村的有4人,85歲以上 25人,占比1.38%,此外村里還有幾個戶籍外遷,但人還居住在這里的長壽老人。而聯合國關于長壽之縣(鄉)的評定是80歲以上占比1.4%。”西陵峽村婦女主任先開蘋介紹。
“西陵峽村的長壽基因,或許跟當地的環境、氣候、水土、人情等綜合因素有關。”先開蘋說,西陵峽地處北緯30度,當地民風淳樸,百姓為人和善,作息規律。獨特的峽江小氣候冬暖夏涼,特別是冬天溫暖,利于高齡老人生存。此外,秭歸峽江兩岸山清水秀,空氣清新,臍橙等瓜果飄香,也是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長壽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