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近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一張床”……近日,宜昌市出臺全民健身實施計劃,休閑健身旅游項目納入旅游年卡使用范圍、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全力打造文化休閑場景中的“15分鐘體育健身圈”等多項舉措將促使市民快樂運動,運動快樂。
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一張床”
實施計劃明確,到2025年,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42.5%以上,國民體質監測合格率達到93%以上,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2.5名,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以上,全市體育綜合實力和影響力明顯增強。
推進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工程,不斷擴大群眾身邊的健身場地。到2025年,實現市、縣兩級“五個一”工程。“五個一”是指1個公共體育場(或田徑場)、1個中型以上全民健身中心、1個體育公園、1個公共體育館(或公共游泳館)、1條健身步道(或登山步道、騎行道)。逐步實現城市社區健身場景建設全覆蓋。推進城市社區公共體育設施提檔升級,重點利用城市空閑地、邊角地、公園綠地、城市路橋附屬用地、建筑屋頂等,建設貼近社區、方便可達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運動場、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健身廣場、小型足球場等健身設施。
共享健身場所,落實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向社會開放政策。推進符合條件的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推動公共體育場館為學校開展體育活動提供免費或低收費服務,鼓勵對現有學校場地設施進行社會通道改造,實現學校體育設施節假日和寒暑假向社會開放。
學生每天校內校外
各1小時體育活動
統籌推進各類人群健身活動均衡發展,促進重點人群體育健身,著力推進全民健康。定期開展適宜老年人參加的健身休閑活動,逐步推進健身設施適老化改造。不斷優化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無障礙環境,辦好殘疾人各類賽事活動。傳承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辦好省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引導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不斷完善全市青少年陽光體育競賽體系。
大力推進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建設,以龍舟、漂流、馬拉松、游泳、越野、登山、滑雪、自行車等運動項目為依托,推動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體育公園、汽車露營基地、健身步道等體育旅游設施建設,積極開展體育賽事進景區活動。高標準打造宜昌城區體育旅游綜合消費聚集區,大力支持夷陵區、五峰等建設冰雪旅游消費集聚區,秭歸、興山、遠安、枝江建設水上體育旅游消費集聚區,夷陵區、點軍區、宜都、枝江、當陽、長陽建設戶外休閑運動消費集聚區。
充分釋放體育消費活力,推動全民參與體育活動。優化“市民卡”體育健身休閑使用功能,將休閑健身旅游項目納入旅游年卡使用范圍。
全力打造“15分鐘體育健身圈”
大力實施“筑堡工程”,全力打造文化休閑場景中“15分鐘體育健身圈”。按照社區內居民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室內達到0.1平方米或室外達到0.3平方米標準,重點建設一批運動健身中心、體育活動室、健身步道、健身廣場、多功能運動場、體育公園。
每個社區至少有5種以上可健身的場地設施;每個社區以轄區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為基礎成立1個社區體育組織;每個社區可根據自身特點每年舉辦或組隊參加1~2次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每個社區應配備或培養5個以上具備運動技能傳授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經常性開展體育項目運動技能傳授。引導社區居民牢固樹立“體育治未病”“體育是良醫良藥”“健康心理治百病”的理念,大力倡導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