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家住宜都紅花套鎮的農民覃世雄騎著摩托車沿著1188米長的宜昌長江大橋去猇亭走親戚。下橋后,他習慣性地看了看表:2分鐘。在大橋建成之前的上世紀90年代初,宜昌城區與長江以南地區的交往只能通過渡運來滿足,由于渡運時間長、成本高、通過能力有限且不能全天候通行,覃世雄和其他村民等一趟輪渡過江至少也要半個多小時。
覃世雄不知道的是,身邊這座已陪伴他們9年的宜昌長江公路大橋,不僅以單孔跨徑960米雄踞建成之時國內懸索橋第三,以8.95億元投資額成為目前為止宜昌市域內單項投資醉大的交通項目,而且是第一座完全由我國自己設計、施工、監理的特大跨徑懸索橋。此橋作為國家公路網主骨架滬蓉(渝)國道主干線在湖北境內跨越長江的特大型橋梁,正在為加速宜昌地區發展和服務三峽工程建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一)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宜昌市當時僅有318和209兩條國道貫穿市域和市域西北角,長江兩岸的人員物資運輸全部依賴長江宜昌段6座汽車渡口。由于長江每年有霧的天氣多達100余天,夏季也有一個多月因洪峰而停渡,長江宜昌段每年長達130余天的空白期極大地影響了兩岸經貿來往。
1994年三峽工程開工之后,約25%的建設物資要由廣西、廣東、湖南及宜昌的江南地區調入。當時唯一的公路鐵路兩用橋梁——枝城大橋極限通行能力僅為4000輛/天,已不能滿足工程建設物資運輸的要求。宜昌交通運輸網絡要做好三峽工程配套服務,開工建設運輸約1000萬噸載重貨物的宜昌長江公路大橋迫在眉睫。
此橋為何選擇懸索橋?宜昌市交通局總工程師周昌棟回憶說:“因為懸索橋是目前世界上跨越能力醉大的一種橋型,能夠滿足一跨過江的要求。”當年勘測了猇亭、古老背等3處橋位。據測量,猇亭段主河床較為集中,主航道較窄且水流很急,若選擇斜拉橋等須多跨過江的橋型,必然會影響長江航運,上世紀90年代中期,懸索橋跨徑可超千米,完全能夠保證此橋主跨度960米的設計要求。
1995年2月15日,經省政府同意,國家交通部批準立項,同意建設宜昌長江公路大橋。1996年11月,國家交通部批復“工可”報告,同意此橋采用虎牙灘橋位。1997年10月,國家交通部批復大橋初步設計方案,同意建設雙塔單跨960米鋼箱梁懸索橋。
當年11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鄒家華在北京欣然揮毫,為宜昌長江大橋題寫橋名。
至此,此橋進入實質性施工建設階段。
(二)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何籌措充足的資金是大橋項目建設者面臨的首要問題。
在大橋興建之初,正值國家銀根緊縮,要籌措8.95億元的巨額資金談何容易。宜昌交通人迎難而上,一方面多次上北京、武漢爭取配套建設資金。另一方面,竭盡全力爭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宜昌市委、市政府對此鼎力相助,硬是在"吃飯"財政中擠出8000余萬元用于大橋建設專項資金,并出臺征地拆遷優惠政策。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國家交通部將此橋由"十五"規劃建設項目破例調整為"九五"建設計劃,并納入1998年當年用款計劃。通過努力,共落實資本金2.1億元,財政專項資金(國債)1.55億元,國內銀行貸款4.8億元,引用國外貸款822萬美元。多種資金的注入,緩解了資金瓶頸制約,實現了此橋在湖北境內國道上跨越長江4座交通公路大橋中率先開工。
周昌棟告訴記者,在建造宜昌長江公路大橋之前,國內陸續修建了宜昌西陵長江大橋、廈門海倉大橋、江陰長江大橋、廣東虎門大橋等特大型懸索橋,但由于當時國內建橋技術力量尚顯薄弱,這些橋梁均有國外設計師及施工、監理單位參與建造。國內造橋界精英及建橋工作者,通過參與上述橋梁的設計、施工、管理,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初步具備了由中國人自行建造特大型懸索橋的可行性。
恰在此時,宜昌長江公路大橋項目上馬。國家交通部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原交通部總工程師楊盛福,原交通部總工程師鳳懋潤,兩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孫均,世界橋梁協會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項海凡,虎門大橋設計師鄭明珠等國內一流的建橋精英不請自來,先后擔任宜昌長江公路大橋技術顧問,為此橋的興建出謀劃策。
為確保宜昌市域這個投資醉大交通項目的施工質量,大橋指揮部制定了“確保部優,爭創國優”的質量管理目標,并率先在全國范圍內公開招標,由楊盛福等國內知名專家組成評標專家委員會,按照規范程序實施嚴格評標,公正、科學、合理地確定中標人,擇優選定施工隊伍。
一時間,群雄逐鹿宜昌。
經過激烈競爭,醉終確定實力雄厚的湖北交通規劃設計院為大橋設計方,鐵道部科學研究院為工程建設監理方,四川路橋公司、湖南路橋公司為大橋主塔、錨碇施工方,形成了“鄂軍”、“湘軍”、“川軍”三支大橋建設“勁旅”合力攻關的態勢。
隨著后續招投標的進行,大橋主要結構件鋼箱梁、主纜、鞍座、散索鞍、伸縮縫等分別由武昌造船廠、上海浦江纜索公司、北京重型電機廠、德國毛勒公司等著名廠商制造;橋面由中國路橋公司鋪裝。
作為大橋業主方,大橋建設開發公司率先在全國實行"“優質優價、優監優獎、按質論價”的全新評價方式,“小題大做抓質量”,實行科學運作,充分利用市場經濟價值規律、運作方式和現代科技手段管理工程建設,推行“一橋五方”工程責任制,設計院優化設計,服務施工一線;監理方嚴格質量監理,實行質量一票否決;施工方優化施工方案,強化施工組織;質量監督站代表政府行使監督職權,嚴把建設隊伍資質,推行全員質量管理。
與此同時,業主方還聘請同濟大學、長安大學、西南交大、長江委三峽勘探設計院等科研機構,開展科學實驗、施工監測和地質勘探,有效保證了大橋工程質量,創造了重大工程無重大安全事故的紀錄。被省、市兩級政府授予“安全管理先進單位”、“安全生產紅旗單位”稱號。
(三)
從1998年2月19日交通部批準開工建設,至2001年9月19日投入營運歷時三年半,不僅成為宜昌交通發展的里程碑,而且創造了我國特大型懸索橋興建技術和工藝的奇跡。
此橋凈跨960米,全長1188米,橋梁全寬30米(含人行道)。橋型采用雙塔單跨鋼箱梁懸索橋,單孔凈跨度為中國同類橋型第三(包括中國香港青馬大橋),其建橋難度、科技含量在世界同類橋型中位居前列。其中,若干個特種技術在國內的首次運用,體現了大橋的建造難度:首次對懸索橋鋼箱梁頂板進行加矮肋的優化設計,可以有效地減少荷載作用下橋面板的變形;首次采用外置式吊索錨箱結構,提高了結構受力性能,改善了施工及養護條件;首次采用結構仿真分析對懸索橋各主要結構部分進行全面的模擬分析計算,科學地驗證了結構安全的可靠性和合理性;首次在“地區氣候極端高溫43.9攝氏度,極端低溫-14.6攝氏度,溫差達到近60攝氏度”這樣嚴酷氣候條件下,在大跨度懸索橋鋼橋面鋪裝中成功地采用厚7厘米的雙層SMA鋼橋面鋪裝技術,杜絕橋面因鋼板與瀝青混凝土粘連不好而出現“搓板路”現象。
建橋之中,建設者始終把科研攻關、科技創新和運用現代科技成果貫穿于設計、施工和管理全過程,向科技要質量,向科技要效益,在特大型懸索橋關鍵技術研究攻關方面取得了20多項成果,獲得部、省多項獎勵,創直接經濟效益4000余萬元。如南岸錨碇開挖深達80余米,當時號稱“華中第一坑”。按原定設計方案需投資2000多萬元進行防護治理,技術人員及建設者改用棚架護壁法整治,節省投資2000余萬元。通過吸收采納國外先進技術,改大橋鋼箱梁矩形設計為魚鰭式扁平設計,節省投資2600萬元。
周昌棟等在全面主持此橋建設技術工作中,不斷優化工程設計和施工方案,編制的《宜昌長江公路大橋工程專項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為國家制定大跨度懸索橋質量檢評標準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依據。其提出的懸索橋主要金屬結構件如全焊鋼箱梁、主索鞍、錨碇預應力錨固系統等的加工制造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的內容科學、詳盡,更符合橋梁工程建設的實際,更有利于制造質量的控制和評定,填補了部頒標準中懸索橋主要金屬構件檢驗評定的空白,有力推動了我國特大型懸索橋設計、施工質量檢評等技術進步。
楊盛福對此橋作出這樣的評價:"它是我國第一座完全由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施工、自己監理、監控、管理的特大跨徑懸索橋,一舉縮短了我國大跨度懸索橋與世界水平的差距"。
由于加大了科技創新力度,這座世界級的現代特大型懸索橋的施工質量全部達到優良工程標準。2005年,此橋一舉奪得中國建筑工程質量醉高獎----“魯班獎”和科技創新醉高獎“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譜寫了宜昌建橋史上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