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漢融合,孕育生命;迭經風雨,滄桑蒙塵;匯聚山水,厚積薄發。它是武陵山區的一顆晶瑩明珠,它是一幅風光旖旎的綠色畫卷。
地處鄂西南邊陲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東鄰宜都、松滋,北至長陽,西抵鶴峰、巴東,南接湖南石門,素有“長江三峽后花園”之美譽。幾十年來,五峰縣委、縣政府不斷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巧用資源、開放創新,奮力躋身武陵山區少數民族縣市前列,實踐著綠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一個國家級貧困山區大縣贏取了“珍稀動植物基因庫”、“國家地質公園”、“湖北旅游強縣”、“中國名茶之鄉”、“中國醉美山村”的閃耀光環。
但區域空間的局限,曾一度制約著這座山區縣城的快速發展之路。2011年4月,國家正式批準五峰縣政府駐地遷移至漁洋關鎮!消息傳來,全縣沸騰,凝聚著21萬土家兒女夢想的縣城搬遷終于拉開大幕!
這是中央、省、市領導對一個貧困山區縣未來發展的深切關懷!
這是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強縣富民的科學決策!
這是五峰發展史上空前氣魄的大手筆工程!
這是一幅激動人心、催人奮進的宏偉藍圖!【機遇篇】戰略機遇催生宏偉規劃
山清水秀,峰巒疊嶂,溪河縱橫,宛如一條絢麗的綠帶穿行在湘鄂交接處,五峰山地立體氣候顯著。全縣20.8萬人,以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85%。位于該縣西部大山深處的老縣城,山高坡陡,土地奇缺,城區面積僅有0.6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3萬人,主要集中在不足200米寬的天池河峽谷兩岸。縣城區規劃范圍內有各類滑坡17處,存在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
這個典型的少數民族山區縣,不甘于大山的寂寞,苦苦探索,以敏銳的目光捕捉一切突破發展瓶頸的時機。
她先后獲得國家主體功能區限制開發區、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全省武陵山試驗區、脫貧奔小康試點縣、武漢市和三峽對口支援等政策機遇,進入了機遇疊加的黃金發展期。
終于,2011年4月,國家正式批準五峰縣政府駐地遷移至漁洋關鎮。2012年9月10日,五峰縣城地質災害治理及避險搬遷項目啟動。
2012年,中央領導溫家寶、李克強先后就縣城避險遷建項目作出重要批示;省政府批復了《五峰縣城避險搬遷重建規劃》;中央、省市和武漢市全力支持五峰縣城遷建,扶持補助資金超過18億元……
漁洋關鎮——五峰新縣城所在地,為江漢平原、三峽地區通往鄂西山區的咽喉要道,有“小漢口”之稱,是全縣經濟、商貿、文化、旅游中心,是全省小城鎮建設重點鎮和旅游名鎮,連續五屆榮獲“楚天杯”。
漁洋關鎮,以絕對的優勢承載著未來五峰的跨越發展夢想。
更大的優勢則在于六大強力支撐:中央親切關懷、省級特殊支持、全市舉力幫扶、武漢對口支援、客商投資興業、全縣人民艱苦奮斗。他們為新縣城建設注入了旺盛的內在活力,提升了超前的城市品位,賦予了廣闊的運作空間,增添了無限的發展后勁,一個“宜居、宜旅、宜業”亮麗新城初展英姿。
面對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響亮提出了“苦戰‘十二五’、大打‘翻身仗’、建好(宜昌)南大門、跨入(全省)二方陣”的宏偉目標。
縣委、縣政府主動融入宜昌加快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的戰略格局,準確作出戰略判斷:將新縣城定位為“具有土家茶鄉特色的生態文化旅游城”,規劃控制區面積50平方公里,核心城區1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0萬人,同步實施全國衛生縣城、園林縣城、環保模范縣城、文明縣城“多城聯創”,努力使新縣城由縣城向區域性城市轉變,向旅游城市轉變,積極打造具有土家茶鄉特色的生態文化旅游城、武陵山區新興特色城市。
與此同時,把老縣城五峰鎮作為縣域副中心城鎮規劃,積極創建“國際慢城”;把長樂坪鎮作為特色城鎮打造,致力建設旅游名鎮,形成“一主一副一特”格局,統籌全縣鄉集鎮和中心村建設,大幅提升五峰城鎮化水平。
建設特色新城的號角已吹響。21萬土漢兒女凝聚激情跨越的強大精神動力,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加快建設優美富強文明和諧新五峰”的偉大事業之中。【資源篇】富集資源蘊含發展后勁
鐘天地之靈秀,得自然之風韻,千載山川滋養錦繡五峰。
這里,茶香怡人,物產豐饒。五峰盛產綠茶,已躋身“中國名茶之鄉”、“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行列。湖北名茶第一品牌——“采花毛尖”尤負盛名,國家農業部將“采花毛尖”與“西湖龍井”等中國名茶一起列為名優茶重點目錄,是湖北省唯一進入該目錄的茶葉品牌。煙葉、魔芋、高山蔬菜、五倍子、中藥材等特色產業也是五峰強農富民的主導產業;水能、礦產資源豐富,可開發水能32萬千瓦,鐵礦石儲量2億多噸,煤、硅石、方解石、重晶石儲量豐富。未來,五峰將高標準建設20萬畝茶葉基地,全力打造“百億采花、百億茶葉”;著力打造“全國五倍子產業第一縣”,高標準建設10萬畝五倍子基地;著力打造“香辛蔬菜大縣”,帶動建設香辛蔬菜基地2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