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成語叫“飲水思源”,意思是喝水的時候想起水是從哪兒來的。比喻不忘本。
如今,隨著社會發展及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們的飲水源頭是否無恙?在“世界水日”到來之際,本報及晚報義工聯盟聯合市水利水電局、長江電力水電公司團委,推出探訪宜昌水源地特別公益行動。
3月19日、20日兩天,由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水利專家、環保微博達人、晚報義工和本報記者組成的特別行動小組從四水廠出發,溯源而上,對宜昌水源地進行了探訪,大家往返跋涉近400公里,沿途所見所感,喜憂參半。
第一站:四水廠、夷陵區官莊水庫
一根直徑1.2米的原水管道,將汩汩清水吐入兩個大反應池中,經過混凝、沉淀、過濾、消毒后,通過管道流進千家萬戶。三峽水務公司四水廠廠長卿松介紹,這水出自官莊水庫,通過19公里管道入廠的原水水質很好,均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穿過油菜花田,就是宜昌城區的“大水缸”——位于夷陵區的官莊水庫。水庫管理處處長葉明介紹,目前水庫蓄水量1100萬方,在上游不補水情況下,可以滿足城區15天用水。水庫周邊,防護網阻止了人類活動與水庫的接觸,垃圾直排入水庫的現象大大減少。官莊水庫的水,由黃柏河東支上游的四座大中型水庫,通過東風渠,一路奔騰而來。
第二站:尚家河水庫
東風渠從尚家河水庫引水,為官莊水庫輸送飲用水,同時還為夷陵區、枝江、當陽農業灌溉服務。尚家河水庫距官莊水庫25.5公里,1966年建成,1977年、2001年兩次擴建,總庫容1692萬立方米。
壩前水面上,有少量垃圾,可以分辨出有農藥瓶、泡沫等生活垃圾。黃柏河流域管理局副局長李中華帶著探訪組來到尚家河水庫上游的排渡河,河邊有一所完全小學,挖掘機正在學校圍墻邊施工,學校一處排污口不時有水流出,蜿蜒至排渡河。這次,水利部門爭取到水資源保護示范項目資金,對學校的兩個排污口進行改造。
第三站:西北口水庫
站在西北口水庫壩頂,前方水庫邊一座八角亭引人注目。水庫管理處主任譚雪松也很煩惱,庫區居民多,愛在水庫邊釣魚、野營的市民也多,“客觀上形成大量生活垃圾,影響水源水質。”
這是黃柏河東支四座水庫中醉大的一座,1991年建成,總庫容1.96億立方米。常年保持二類水質。
近段時間,譚雪松正在走訪庫區,計劃在碼頭等人煙密集處,增加垃圾車、垃圾桶,“對污染水源的行為我們只能勸說,缺乏強有力的手段去制止。”
第四站:天福廟水庫
如果說,西北口水庫讓探訪組感受醉多的仍是青山綠水,清新空氣,那么從天福廟水庫開始,水源保護的迫切性開始明顯顯露出來。
這座1978年建成的水庫,總庫容6180萬立方米。站在壩頂,壩前取水口前的垃圾明顯增多。此次水資源保護示范項目爭取到兩艘清漂船,其中一艘將投入到天福廟水庫。
水庫上游的神龍河,被礦山開采留下的石渣侵占河道,本應青碧的河水變成乳白色。
第五站:玄廟觀水庫
這座水庫2002年建成,總庫容4054萬立方米,在水庫尾水處,礦場的工棚“占據”了一半的河道。
栗林河是黃柏河東支一條重要的支流,也是玄廟觀水庫上游水源。河水流淌在日漸變窄的河道中。
探訪組途經樟村坪鎮丁家河村6組時,發現栗林河邊幾個住戶的生活垃圾,直接傾倒在河岸邊。“垃圾倒在這里,有沒有考慮過住下游的居民喝水是什么感受?”義工龔魁鳳質問起門口那堆垃圾。“我們家也是喝這河里的水啊!”村民丁菊說,十幾年前,她家直接在河里打水喝,但上游開礦后,只要礦區開工,早上8點到晚上6點河里就流黑水。后來,丁菊家只好在河邊打了口井起過濾作用,井不是很深,井口用水泥封死防洪水,“用電泵抽水起來用,一旦停電還沒得水用。”
第六站:羊角山
羊角山,海拔1400多米,黃柏河水系發源地之一。3月20日14點20分,探訪組一行終于抵達這里。
家住夷陵區樟村坪鎮羊角山村一組1號的陳發東提起水的問題直搖頭,“以前醉不缺的就是水,現在真是要命,得到山下四五里外的地方挑水喝。”陳發東告訴記者,從前的羊角山山清水秀,泉水汩汩流淌,但8年前出現斷流現象,“每年有兩個月要下山挑水,洗澡水都不浪費,收集起來澆地、喂牲口。”
陳發東家下方50米處,有片較平整的地,中間有條約2米寬,50厘米深的溝壑,溝里滿是枯枝落葉及枯萎的雜草。站在溝里,陳發東滿面愁容,“8年前這溝里還有魚有蝦!”
水源究竟為何斷流,陳發東不得其解。羊角山村的陳萬福介紹,山上現有280多人,如今山下礦區在山頂修建大水池,供應山上村民的飲水,即便如此,冬季還是面臨嚴重缺水,要到山下挑水喝。“8年前山下開了幾個礦區,把這座山挖空了,可能是礦井改變了水源分布,才造成山泉水斷流。”對此,陳萬福多方奔走,卻無法改變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