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三年《東湖縣志》并無伍家崗地名記錄。因從1936年后至1949年,宜昌修志停止。至解放后志書中,均無“伍家崗”地名及歷史記錄。之前,雖有學者認為“伍家崗是抗戰后始有五戶人家居住而得名”,此說一是沒有確鑿的歷史依據,二是有悖于本域歷史地名的冠姓習俗。而本人年輕時曾在宜昌棉紡織廠工作過,該廠就坐落在伍家崗附近,因此早年就對“伍家崗”地名有著濃厚興趣,借機留意打聽,在我的記憶中,“伍家崗”一直是因“黃泥巴崗”上原有“伍”姓診所而得名的。這與我在2012年參與《中國民俗志·伍家崗卷》編纂的幾年中的田野考察說法一致,且已被民俗志采用。
但是,伍家崗上的“伍姓診所”為何方人士所開?其后人今何處可覓?2014年,筆者見到了伍家后人伍修海,他對筆者說:“我家是中醫世家,家父和哥哥在鴉鵲嶺也是中醫,我是同濟醫科大學畢業的。我的曾祖父叫伍泰和,大約在上世紀20年代就帶著我的爺爺伍倫爽等四姊妹從鴉鵲嶺來到當時還叫“黃泥巴崗”的伍家崗開診所。藥號‘伍香生’。曾祖父去世后,‘伍香生’由祖父伍倫爽繼承。1940年后逃難回鴉鵲嶺一段時間,后重返伍家崗開‘伍香生’。解放后回鴉鵲嶺老家開診所”。
伍家崗有白沙垴溪,曾為古青草鋪與臨江鋪分水。舊時夷陵南鄉人去城,需過臨江溪上大坡垴,過白沙垴溪經古窯西側取土處的“黃泥巴崗”。清末民初此“黃泥巴崗”因窯貨交易,始有棚戶,1931年修漢宜公路,鑿崗筑路,形成村落。有伍姓郎中在此問脈行醫,開診所賣藥。因鋪號“伍香生”而得名“伍家崗”。《伍氏族譜》述系春秋伍子胥后人,其今多居本域及鴉鵲嶺、當陽、枝江等地。
我希望政府部門應出面,組成課題組調查認定,以廓清和搶救伍家崗區的地名真實來歷,入冊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