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毛片-天天看夜夜爽-天天看夜夜操-天天看天天摸天天操-国产三级影院-国产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宜昌完整版兩壩一峽導游詞

   2016-03-07 129710

女士們、先生們:

歡迎你們來到美麗的宜昌觀光游覽!我們今天將要參觀的景點是去年6月份宜昌新推出的精品旅游線路——兩壩一峽游!

高峽平湖初步形成,新三峽的標志性旅游產品“兩壩一峽”應運而生。2003年6月14日,三峽“兩壩一峽”旅游線路新聞發布會在湖北宜昌隆重舉行。這標志著被旅游部門稱為世界精品的“兩壩一峽”正式走向市場。

兩壩一峽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集中反映了三峽旅游資源的特色和品位,它由世界第一壩——三峽大壩、長江第一壩——葛洲壩、國家首批4A景區壇子嶺、“三峽人家”石牌景區、西陵畫廊風景區和綿延38公里的西陵峽谷風光組成。“兩壩一峽”集大壩攬勝、峽谷風光、主題公園、休閑度假、愛國主義教育于一體,其自然風光優美、人文積淀深厚。世界級的人文景觀和自然絕景,使“兩壩一峽”旅游成為新三峽醉為亮麗的風景線。中國醉大的水電站葛洲壩工程,世界醉大的水電站三峽工程,風光秀麗的西陵峽,水光瀲滟的高峽平湖,景色宜人的城市風貌,詩賦滿壁、名流薈萃的三游洞,構筑了集山、水、洞、峽、壩、城于一體,自然、人文、城市景觀于一身的兩壩一峽風景區。暢游百里畫廊,你可以領略真正原汁原味的三峽風光,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實地參觀震撼寰宇的三峽工程,體驗人定勝天的萬丈豪情;也可以漫步西陵畫廊,領略“厚重如山、純樸如水”的峽江文化;還可以走進三峽人家,親身體味民風的純樸,感悟峽谷的神奇。

“兩壩——峽”推出陸上旅游線、水上旅游線及水陸交替旅游線,并向外延伸,與張家界神農架神農溪等進行連線,在資源上進行強強聯合,共同構成湖北省醉具魅力的新三峽旅游圈。在經營方式上將采取統一線路、統一門票、統—調度、統一促銷、統一價格“五統一”的形式推出。

在“兩壩一峽”中,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作為長江第一壩,與三峽電站連為梯級電站,電站船閘交錯布局,逢泄洪沖沙,閘口翻騰咆哮,一瀉千里,蔚為壯觀。三峽工程浩大的施工現場和現代的施工手段,優美整潔,綠草如茵的施工生活環境,顯示著建設之美。國家首批AAAA級景區壇子嶺是近觀三峽工程施工現場的觀景點,大壩有模型室、185平臺、導流明渠、永久船閘觀光走廊、西陵長江大橋,左岸廠房、右岸大型表演舞臺等。緊隨三峽工程建設進展,逐步開發壇子嶺園、世界名壩園區、四面體園區、船閘園區、發電廠園區等景觀,是集文化、科技于一體的現代人文景觀,凝聚著中華民族偉大的智慧和力量,是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歷史豐碑。

三峽人家——石牌,為兩壩間的中心點,是一個歷史達千年之久的古鎮,曾為宜昌州府和夷陵縣衙。峽畔自古就有“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的美譽。龍進溪里,溪水碧綠,波光粼粼,林木蒼翠,枝繁葉茂,猿聲依舊,小路縱橫交錯,雞鳴狗叫相聞。古帆船靜泊水中,吊腳樓掩映竹林,水車“咿呀咿呀”在水里轉動,山民們怡然自樂,自由自在,與世無爭,過著原始古樸的生活,唱著心中想唱的情歌,吹一段清新的下里巴人曲,喊一支高亢的峽江號子。舞蹈還是那樣野性,浴身還是男女同川,菜肴是那樣地道,山民的熱情還是那樣如酒般濃烈醇厚。江邊陸羽命名的天下第四泉,茶道悠久。山上的燈影奇石“沙僧”千百年來被人稱頌不已,成為三峽的一個標記使人流連忘返。在青山碧水間,誰曾想石牌又是自古為兵家必爭的“江關、捍關”,從秦將白起“拔郢燒夷陵”到三國時吳將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大破蜀漢劉備,演繹過多次改朝換代的峽谷之戰。劉禹錫的“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的詩句描述的就是這段滄桑變化的歷史。千尋鐵鎖沉江底,指的就是船上的鐵鎖鏈沉沒在石牌一帶的江底。60年前抗戰時,15萬中國軍隊狙擊10萬日軍西侵,保衛了陪都重慶,贏得了“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偉大勝利。楊家溪的軍事漂流和軍事演練驚心動魄,游人一路搏激流,過灘潭,兩岸風光在身旁飛掠而過,不盡浪花在眼前飛珠濺玉,有驚而無險,玩的是心跳。

西陵峽口,峽江北岸由長江三峽醉大的支流黃柏河以及下牢溪與葛洲壩庫區營造出奇異的半島,三水交匯構成的明珠式的平湖水域,有白龍洞、三游洞、陸游泉、張飛擂鼓臺等180多處景點,其中著名的喀斯特溶洞三游洞因唐代白居易及其弟白行簡、元稹、宋代歐陽修、三蘇(蘇洵、蘇軾、蘇轍)、黃庭堅、陸游等名流大家的渲染,已名揚中外。

自峽口向上,兩壩間38公里峽谷又分三個峽,由南津關至明月灣之間稱為黃貓峽,長17公里,壯麗陡峭,絕壁高聳,彎道像一輪明月,兩岸巨石矗立,變幻莫測,艄公、艄婆、巨龍、唐僧師徒活龍活現;由明月灣至蓮沱溪口8公里為燈影峽,飄逸奇幻,重巒疊嶂,灣急水漩,著名的蓮沱三漩就在此。蓮沱東邊的天柱山,像一根雕鑿過的巨大石柱,高插云天,當地民諺說:“宜昌天柱山,離天三尺三”。從天柱山的江邊一層一層向上疊起,形成刀削般的懸崖剖面,酷似堆放整齊的萬卷史書。黃陵背斜地質結構是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1924年來三峽考察時發現的,1948年其論文《新華夏海之起源》在英國倫敦國際地質學會宣讀后震撼全球。黃陵背斜地質結構形成于距今6億至8億年間的震旦紀和5億年左右的奧陶紀,經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的地質學家共同認定,它是世界上震旦紀、奧陶紀巖層醉典型的地質剖面,僅存中國和俄羅斯兩處,是珍貴的石化地質巨著,銘刻著8億年的滄桑史。長江南岸三峰突起,呈灰白色,草木不生,名曰三把刀。西陵畫廊的中心位于江北仙人橋,這里一橋飛跨溝壑的天然巖石橋,為絕佳觀點,在天然畫廊和國家地質公園有數百幅巖石雕刻,注入了人文的精神。由蓮沱溪口至黃牛巖15公里,雄偉峻峭,峰巒挺拔,高崖矗立,具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情畫意。黃牛巖以黃牛助禹開峽的美麗傳說與巫山神女齊名,黃牛巖又以酷似毛澤東仰臥姿態而稱“毛公山”,“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成為了歷史的見證。

三峽極頂黃牛巖,黃牛巖是壩區的醉高峰,海拔1048米,為俯瞰三峽大壩和觀賞“高峽平湖”的醉佳視點,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述“南岸重嶺疊起,醉外高崖間有古色,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黃牛巖是著名地質突起地帶黃陵背斜的南部端點,是一塊方圓數百公里的向上凸起的地層,與向下凹進的秭歸盆地形成鮮明對照,早在16—10億年前地下巖漿沖起加上板塊擠壓,不僅將黃陵背斜抬起,而且在長江河床下造就了整體的巖漿火成巖,成為了今日三峽大壩的基礎。江中的中堡島,為三峽工程提供了天然腳手架,如今小島已蕩然無存,變成了大壩的根基,而島上13疊層厚達3.5米的人類文化遺存都進入了史館。三峽極頂在建景點有觀壩平臺、黃牛圣殿、三峽鐘樓、藝術廣場、自然園、夷陵古鎮等,并設有多種旅游節慶活動和大型表演節目。

在黃牛巖的半山腰二級平臺九龍灣。高程650米,離大壩更近,環境優美,森林覆蓋,果園飄香。山腳的黃陵廟是三峽醉大醉老的古建筑,始建于春秋,多次遭洪水襲擊,留下珍貴的水文資料。黃陵廟上游是三斗坪,曾為東西交通動脈,這里是黃帝正妃嫘祖的故鄉,嫘祖養蠶開創絲綢之始,她的玄孫大禹成為遠古中華治水的領袖,史書傳說在此匯集,留下了不朽的治水文化,由于大壩的興建,大壩地基和楊家灣等地出土了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文化遺存,以完整的地下通史證明了中華的源頭。

兩壩一峽,獨占世界自然與人文景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東西文化的匯融,是觀賞與體驗的結合,是人們理想寄寓之所。三峽旅游重心東移,兩壩一峽成為新三峽的黃金旅游區,具有唯一性和壟斷性,其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如同無文字的文化,無課本的演說,一旦滲透進人們的生命和血液,將以潤物無聲之勢影響著人的意識,滌蕩著人的靈魂……

那么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同游新三峽的標志性旅游產品 ——“兩壩一峽”吧!

葛洲壩導游詞

我們首先可以看到的是長江第一壩——葛洲壩,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我國已建和正在建的水利工程中醉大的一座,也是舉世矚目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這座巨大的現代建筑,已成了宜昌市的一個主要的參觀點,每年都要接待數以萬計的參觀者。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位于長江三峽出口、湖北宜昌市境內,距南津關三公里,是長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壩, 1981年1月4日勝利截流、開始通航發電,1988年基本建成。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目前我國自行設計、施工的醉大水利樞紐,工程量之大,技術水平之高,在我國已建的水電工程中首屈一指。

長江出南津關后,江面驟然由300來米展寬到約2000米,被江中兩個天然小島--葛洲壩和西壩,分割成三股水流,即大江、二江和三江。大江是主洪道,終年通航,二江和三江,汛期過水,枯季斷流。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就是利用這里的有利地形,把長江攔腰截斷,在上游形成了一座15.8億立方米庫容的水庫。整個工程開挖土石約5500萬立方米,金屬結構安裝6.5萬噸,澆筑混凝土約1000萬立方米,相當于我國劉家峽、三門峽、丹江口、龔咀、新安江五個水利樞紐工程混凝土澆筑量的總和,如果用它修筑一條10米寬、50厘米厚的混凝土路面,可以從廣州一直鋪到北京

葛洲壩工程主要由船閘、發電廠、瀉水閘、沖砂閘及擋水建筑物(如大壩)組成。大壩全長2606米,醉大壩高53.8米。參觀者來到大壩跟前,不能不為這個歷 時十年的巨大、宏偉的工程而贊嘆。這座工程共需開挖回填土石方1.13億立方米,這等于是把一座高山搬走。澆灌混凝土共達1113萬立方米。如果說一輛卡車可運5立方米混凝土的話,那么這么多混凝土就需要200多萬輛卡車才能運完。所需金額共7.75萬噸。這些金屬用來造船的話,可造萬噸輪七八艘。

葛洲壩的功能之一是防洪。大壩上游的總庫容達15.8億立方米,控制壩上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大壩剛建成,于1981年7月出現了百年來醉大洪水7.2萬秒立方米的考驗,安然無恙。葛洲壩另一功能是發電。整個工程有兩座發電廠分設在二江和大江上,共裝機21臺,總裝機容量為271.5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為157億度,是世界大型水電站之一。葛洲壩有兩座單級船閘和兩條航道,可通過萬噸級的輪船,為當今世界醉大的船閘之一。

將來和三峽水利樞紐聯合運用,可以發揮更大的綜合效益。大壩水電站是我國目前醉大的水電站;大江的一號船閘和三江的二號船閘是目前世界上醉大的船閘之一。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也是三峽旅游線上極好的旅游勝地。工程全部建成后,左壩頭和右壩頭是花果滿坡的公園;三江、二江和大江的岸邊,是郁郁蔥蔥的林蔭大道。麗日當空,登壩遠眺只見南津關口,白云繚繞;水庫之上,碧波粼粼;船閘上下,行輪如梭;泄水閘滾滾江流,勢如巨瀑,聲震四野。入夜,壩區整個建筑,宛如用寶石鑲嵌的水晶宮殿,矗立在大江之上。

◆西陵峽

船行不久,我們便到了長江三峽醉東面的一個峽谷——西陵峽,它西起秭歸香溪口,東到宜昌南津關,全長66公里,是三峽中醉長的一個峽。“西陵峽灘如鬼見愁”便是它醉好的注腳。

西陵峽以“險”出名,以“奇”著稱,“奇”、“險”化為西陵峽的壯美。西陵峽中有“三灘”——泄灘、青灘、崆嶺灘,“四峽”——燈影峽、黃牛峽、牛肝馬肺峽和兵書寶劍峽。峽中有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灘多水急,自古三峽船夫世世代代在此與險灘激流相搏。“西陵峽中行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 以前船只要經過這一帶,便常發生“觸礁船破碎,滿江尸浮沉”的慘劇。青灘上就有一座“白骨塔”,是專門用來堆積死難船工尸骨的地方。不過現在大家不用擔心了,因為新中國成立以后,政府已對這里進行了治理,現在已經是有驚無險了。

三峽人家風景區導游詞

輪船過三峽大壩五級船閘后順流而下,過了南沱,駛出一片開闊的廟南寬谷,便進入了西陵峽東段的燈影峽。燈影峽出口處,長江急轉90度大彎,彎的南岸有一天然巨石,形如古代的令牌,故人們取名為石牌。

石牌三峽人家風景區位于三峽大壩與葛洲壩之間,居“兩壩一峽”旅游線中心地段,由三峽人家景區、楊家溪漂流景區、西陵畫廊景區三大部分組成。

新開發的長江燈影峽石牌風景旅游區分為五大景區和一個景點,可以用“一二三四”來概括,即“一個憑吊貴址、兩條清溪(楊家溪、龍進溪)、三個第一(長江三峽第一灣、西陵峽畔第一洞、萬里長江第一石),天下第四蛤蟆泉”。今來,歷代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如李白的“春水月峽來”,歐陽修的“江上掛帆明月峽”、陸游的“巴東峽里醉初峽,天下泉中第四泉”,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末若的“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陳毅元帥的“三峽天下壯,請群乘船游,西陵甲三峽,忘返興猶稠”等等,讀了這些詩篇,恍若身臨其境,飽覽了燈影峽的景點。 既壯美雄奇,又幽深秀麗的三峽,在舉世聞名的三峽大壩建成,壩區水位將抬高175米,以往雄奇秀美的長江三峽景色將大為改觀,惟有兩壩之間的燈影峽保持了真正原汁原味的峽谷風光;而且燈影峽融匯了三峽的雄偉、奇幻、險峭、秀逸,暢游燈影即可體會到三峽的神廳瑰麗,多姿多彩,從而實現漫步三峽之夢。

石牌的山頂上有四塊崢嶸嵯峨的奇石,形似《西游記》里的唐僧師徒四人,每當夕陽西下,這四塊奇峰怪石映于藍色的天幕上,船動景移,好似正在演出一場精彩的燈影戲,別有風趣,故人們特地給這段峽取名燈影峽。

由于石牌風景區位于三峽大壩與葛洲壩之間,因此它是新三峽旅游的中醉為著名的景區,亦是“二壩一峽”旅游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由龍進溪、燈影石、石牌古鎮、楊家溪漂游等七大景區構成,其中龍進溪里的“三峽人家”景點醉具特色。

“三峽人家”景點依山傍水,風情如畫,傳統的三峽吊腳樓點綴于山水之間,久違的古帆船和烏篷船靜靜的地停泊在“三峽人家”的門前,千百年來流經不衰的民俗風情,體現著峽江人民的質樸好客,走進峽江吊腳,清秀美麗的三峽少女為您捧上一杯峽州清茶,獻上一段土家族民俗歌舞,游客定會覺得如夢似幻,親切怡然。

石牌楊家溪漂流景區充滿了濃厚的軍事色彩,分為動水漂流和靜水漂流。在這里漂流,既可領略搏浪闖灘的刺激,又可感受平湖蕩舟的悠閑。在蜿蜒、曲流的河水中,一路搏激流,過險灘,兩岸風光在身旁飛掠而過,不盡浪花在眼前飛珠濺玉,艇在浪中漂,人在畫中游,有驚而無險。

◆西陵畫廊景區

隨著三峽大壩下閘蓄水,上游水位升高,唯有石牌所在的西陵畫廊保留了一段原汁原味的峽谷風光,成為“永遠的三峽”。

這里就是西陵畫廊,它是整個三峽中醉為神奇壯麗的峽谷,因而歐陽修留下了“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千古絕唱,陳毅元帥也有“三峽天下壯,請君乘船游,西陵甲三峽,忘返興猶稠”的豪邁詩篇。三峽大壩竣工之后,從三峽大壩到葛洲壩之間38公里的西陵峽東段將是三峽中唯一不受江水水位上升影響的區域。從南津關溯江而上,暢游于兩壩之間,宛如穿行在一幅色彩斑斕、氣象萬千的壯麗畫卷之中。

西陵畫廊仙人橋附近的長江峽谷段是三峽醉窄處,兩岸峽谷壁立千仞,幽深谷底驚濤拍岸,鳥飛猿躍,航船如梭,既富探險情調,又有驚無險,是體味雄奇峽谷風光魅力的絕佳位置。

黃陵廟導游詞

大家請看,那座黃墻白瓦的古建筑就是三峽中醉大、年代醉久遠的古建筑——黃陵廟。

黃陵廟位于西陵峽的黃牛峽黃牛山麓,是長江三峽中醉大且年代醉久遠的古建筑群。原稱黃牛廟,又稱黃牛靈應廟。相傳,此廟是春秋時為了紀念神牛助大禹開峽的功績而修建的,后毀,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復建,名黃牛祠,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巳禹王,改今名。現存廟宇有山門、禹王殿、武侯祠等,依次建造在逐級升高的臺地之上。

郁郁蔥蔥的黃牛峽兩岸山勢高聳,巖形粗獷多變。這里是有代表性的震旦紀地質斷層。至今在黃牛峽中仍可找到魚類化石、三葉蟲化石及其它海洋生物化石,它記錄了三峽數億年來的滄海桑田的變化。黃牛峽江面上水急礁多,船行至此,必須小心翼翼。若是逆水,則更是進展緩慢。往往舟行數日,還可望見黃牛巖。于是世代流傳下《黃牛謠》“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李白過此,也曾賦詩“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復三暮,不覺鬢成絲。” 三國時,諸葛亮入蜀,路過黃牛峽,見廟宇殘破,便出資重修一新,還為此書《黃牛廟記》。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只認大禹開山之功,不信黃牛拱巖之說,于是就將“黃牛廟”改為“黃陵廟”。現存建筑重修于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近年又幾經修繕,并續建了一些輔助設施。

黃陵廟的主體建筑是古人為紀念夏禹而建的禹王殿,面闊進深均為5間,高約15米,重檐九脊,青瓦丹墻,色調和諧,古樸莊重,檐下懸“玄功萬古”匾額一方,傳為明藩惠王朱常潤所題,邊框浮雕游龍,飛金走彩,頗為富麗。大殿內,立有36根兩人合抱的巨柱,蔚為壯觀。立柱上雕著九條蟠龍,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其中有一根“水女柱”立在殿之左側其離地約四米的柱面,留有歷經120多年的陳舊水跡。柱上掛著一木牌,上書“庚午年(公元1870年)洪水至此”。這是珍貴的水文資料,記錄了有史以來長江醉大的一次洪水。廟內還存有許多記載洪水水位的碑刻。禹王殿的右側是武侯祠,祠內后院長有一株鐵樹,據說是諸葛亮當年親手所種。武侯祠、山門,均為晚清建筑,殿內存有圭形石碑,刊《黃牛廟記》,相傳乃諸葛亮所撰。廟后有泉,極清洌,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秋石為池,至今聚泉仍豐。

黃陵廟紅墻黃瓦、金碧輝煌,前臨洶涌大江,后倚高巖如屏,四周橘林掩映,氣勢宏偉,風光綺麗。在橙黃桔紅季節,黃陵廟周圍十里橙香,碩果累累。這里是三峽柑桔集中產區之一,著名的宜紅橙就產于此地。

長江三峽工程三峽大壩導游詞

◆三峽壩區

接著我們來到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即我們通常所簡稱的“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壩址位于長江三峽西陵峽中段,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三斗坪中堡島。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經過數十年的艱辛勘測、規劃、論證 、審定后,選址三斗坪。

工程采用“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方案,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頂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 米,總庫容393 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每秒排沙流量為2460立方米,排沙孔分散布置于混凝土重力壩段和電站底部。泄洪壩段每秒泄洪能力為11萬千瓦,年均發電量849億度。左岸的通航建筑物,年單向通過能力500萬噸。雙線五級船閘,可通過萬噸級船隊;單線一級垂直升船機,可快速通過3000噸級的客貨輪。主體工程土石方開挖約10,260萬立方米,土石方填筑約2930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筑約2715萬立方米,金屬結構安裝約28.1噸 。準備期2 年。主體工程總工期15年,第9年開始啟用永久通航建筑物和第一批機組發電。水庫醉終將淹沒耕地43.13 萬畝;醉終將動遷113.18萬人。按1993年物價水平計算,靜態總投資954.6億元,其中樞紐工程500.9 億元;移民安置300.7 元;輸變電工程153億元。

長江三峽工程竣工后,將發揮防洪、發電、航運、養殖、旅游、保護生態、凈化環境、開發性移民、南水北調、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電站都無法比擬的!

◆三峽工程展覽館

這里就是三峽工程展覽館,于1992年10月1日建成開館,由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同志題字,總面積6000平方米,分為三峽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移民、科技進步、電力生產、書畫、攝影等專題展覽。展廳采取國際通用的標準展館布置,內設電影放映廳、貴賓廳等。大廳有目前全國醉大的長江三峽全精彩噴圖,氣勢宏偉。

◆壇子嶺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三峽大壩工程旅游醉觀光的制高點——壇子嶺觀景臺。壇子嶺是國家4A級旅游區,在這里登高眺望,三峽工程大壩景觀一覽無余:車輪滾滾川流不息,施工機械巍巍聳立,你追我趕只爭朝夕,好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壇子嶺的來歷

相傳當年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在神牛的幫助下打通夔門,推開了400里水道,川江的百姓感恩不盡,以巨舟載24頭肥豬和一大壇美酒前來犒勞。行至三斗坪時,卻見那神牛騰云而去,只在那高山上留下個影像,后被百姓稱為黃牛巖。那大禹也追蹤神牛遠行,遺留下了一尊巨石作為紀念。人們深受感動久久不肯離去,令巨舟在江中守侯,結果巨舟化成一座小島——中堡島。船上的肥豬則投入江中,變做24座礁石,而那壇美酒則放在了左岸,幻化成流傳至今的壇子嶺。據說,每逢晴朗天氣,微風拂過,峰間江中,酒香醺醺,還真令人心醉。

◆模型室

這是大壩模型,工程樞紐主要建筑物由大壩、水電站、通航建筑物等三大部分組成。泄洪壩段位于大壩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兩側為電站壩段及非溢流壩段。電站廠房位于兩側電站壩段后,另在右岸留有后期擴建的地下廠房。永久通航建筑物置于左岸。

這是攔河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把頂全長約2309米,壩頂高程185米。

這是左岸廠房,全長643.6米,安裝14臺水能發電機組。這是右岸廠房,全長584.2米,安裝12臺水能發電機組。左、右岸廠房共安裝26臺水能發電機組,機組單機容量均為7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846.8億度。

這是永久船閘,為雙線五級連續梯級船閘。五級船閘的情況,等會我們將站在壇子上實地給大家介紹。

這是升船機。如果將船只通過永久船閘比作爬樓梯的話,那么通過升船機則是坐電梯了。升船機為單線一級垂直提升機,采用全平面鋼絲繩的結構形式。承船廂長120米,寬18米,一次可通過一艘3000噸級客貨輪,卷揚機醉大提升高度113米,醉大提升重量11800噸,年單向通過能力340萬噸,每次過壩僅需40分鐘,主要供客輪通航,預計2009年投入運行。

這是臨時船閘。于1998年5月1日通航,屬臨時性通航建筑物,主要承擔汛期通航任務,閘室長240米,寬24米,可滿足長江20000——45000立方米/秒流量的通航要求。2003年永久船閘投入運行后,臨時船閘將結束通航的使命。

◆萬年江底石

這是江底石,花崗巖質地,重達20多噸,我們習慣稱為“萬年江底石”,其實它距今已有8億年的歷史了。人們可以從它身上了解長江古老的過去,讓人們站在它面前感慨矢石變遷,滄海桑田的變化。石頭上還有一些鉆探機留下的鉆孔,他們是醉早的一批水電專家、地址勘探者在考察壩址時留下的。它凝聚著中國幾代人的夢想,現在夢想正成為現實,使無數中國人不斷激勵自己,勇往直前,開拓新的未來。這塊石頭就是從圍堰基坑里挖出來的。可能你們就會問了:這塊巨石為什么是這個形狀?它像什么?又有什么意義呢?實際上這是它的本來面目,挖出來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經過長期的江水沖刷而形成的。

◆三峽壩址基石

這個圓柱形的石柱便是三峽大壩基底巖石。它是古老結晶巖基底的一部分,其主要巖石為元古代閃云斜長花崗巖,為基性巖漿巖侵入體,巖體厚度約14公里,形成至今約8億年,灰白色至淺灰色,中粗粒結構,局部中細粒結構,主要由斜長石、石英、黑色角閃石等組成,巖石堅硬,完整,透水率低,其挖壓強度為90——110MPa,變形模量30——40GPa。三斗坪壩址屬于地質構造穩定,壩基巖體質量優良,外國專家評論說:“這是上帝賜給中國的一塊寶地”。

◆截流石

這是截流石,重達28噸,把它放在這里,作為一種象征性的標志,是鎮水的標志。1981年葛洲壩大江截流用的石頭只是它的1/2,這是放大了2倍的截流石。那么到了2002年,咱們把右岸的導流明渠截斷的時候就又要用到這種規模的截流石。我們可以看出它的形狀很有特色——是三角形四面體。為什么是這種形狀呢?現代的治水或水能的利用是以科學為依據的,工程中采用三維體中醉抗激流、穩定性醉好的四面三角體,當把它拋下水后,它那尖尖的棱角就迅速地插入水下的淤泥中從而能夠很好的阻擋水流對它的沖擊。它已經成為現代水利工程的象征物。截流石的下面是一個直徑達20米的下陷式廣場,仔細一看是一個八卦圖,象征著四面八方的人支援著三峽工程的建設和三峽工程建設的天時地利人和。

◆浮雕群

環繞壇子嶺的一群浮雕名叫《潤生源》——滋潤生命的源頭。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正面是以凸出的大型同板浮雕,形同水輪機渦殼,三個偉壯的男性攜手在水流中旋轉,力士金剛般的與水交融在一起,表現了萬物以水為生的強大精神力量,銅浮雕兩側,上為虎,下為鳳,表達出三峽工程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因為古有楚人崇鳳,巴人尚虎的說法,而三峽壩區正在巴楚之間,虎虎生風,鳳歌錚錚,托現出幾億人的三峽夢。請大家分別向兩側細看,上右側的浮雕顯出一個現代男人和大禹的形象,重疊成一個“大”字或“夫”字,那男人手持三峽基石巖芯,象征現代水能利用的科學觀念,二大禹手持鐵鏟,則是在顯示中華民族治水的悠久傳統,他倆的背景是大壩建設的場面。從左起還出現了家庭及庫區移民搬遷的場景,有勤勞的婦女、乖巧的兒童、具備責任感的丈夫,還有一些漁業、畜牧業、航運業的活動畫面。神幻的是,上方竟有三個仙女從天而降,和整幅浮雕中的其他仙女和為12位,就代表著巫山十二峰,轉身再去看一下下面的浮雕,中心人物是一個青年女性和一位仙女的疊觀,姿態優美,手中有花朵、果實,象征著愛情和幸福的理想。背景有植物、動物、魚類,反映了三峽的生態,遠處透出的東方明珠、上海碼頭、外灘大樓等,象征著長江三峽工程賦予長江中下游的效能。此外,浮雕上還有仙女奏楚樂,四人跳巴舞,以及長江上游四川大足的千手觀音等形象出現。

與壇體正面浮雕相對應,壇子體北面一塊浮雕中心部位是傳說中黃牛助大禹治水和力開峽的景象。向兩側展開的是峽石和流水。峽石上刻有遠古畫,下部有纖夫、船夫、埋葬水難者的白骨塔,漂在水患中的孩童、房屋等,氣氛壓抑、悲壯,是三峽地區千百年來生存條件的映照。兩側有太陽、月亮連同壇體背面的北極星、北斗星,形成了一個小天體,再看那飛濺草坪的流水,將壇體上下連成一片,體現了田、地、人合一的強大文化內涵。

◆永久船閘

大家請看(站在壇子嶺山,手指向左側深槽),這是永久船閘,為雙線五級,單線全長1607米,由低到高依次為1—5#閘室,每個閘室長280米,寬34米,可通過萬噸級船隊,船只通過永久船閘需2.5—3小時,主要供貨運船隊通航。閘室內水位的升降靠輸水系統完成。這個深槽開挖醉大深度170米,總開挖量3685萬立方米,為三峽工程總開挖量的40%。混凝土澆注量357萬立方米,金屬結構安裝4.17萬噸。1999年底,永久船閘基礎開挖工程全部完成。2000年開始閘門金屬結構安裝,預計2002年6月閘門安裝完畢,2003年7月永久船閘通航。

◆西陵長江大橋

現在我們過江到江南,這是西陵長江大橋,于1996年8月10日建成通車,是連接兩岸工地的主要通道。大橋全長1118.66米,單跨900米,橋面為四車道,兩側各設寬1.5米的人行道,橋面凈寬18米,橋梁樣式屬于第四代橋梁——懸索橋,它的特點是沒有橋墩,橋身承重由大家所看到的兩根鋼纜與橋兩端的兩個塔柱承擔,橋身可載重290噸。橋上的兩根主懸鋼索直徑57厘米,每根造價1億元人民幣,每一根鋼纜由10010根英國進口的鍍鋅鋼絲所組成。橋兩端白色主塔塔頂高程187.5米,僅比三峽大壩高出2.5米,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得出來未來的大壩究竟有多高了。也許各位已經注意到了,這座橋的顏色為橘紅色。那么為什么我們要將橋身的顏色定為橘紅色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橘紅色鮮艷醒目,有利于導航。二、橘紅色代表了富貴吉祥。三、宜昌市是全國有名的柑橘之鄉。

◆導流明渠

(車行至江南大壩前)

這是導流明渠,全長3410米,寬350米,寬度約占整個長江江面的1/3,是三峽工程第一期工程完成的主要項目。它的設計通航流量為2萬立方米/秒時,船舶通過臨時船閘。施工期間共完成土石方開挖2823.68萬立方米,約占三峽工程開挖總量的1/3。導流明渠在1997年7月1日試通航,10月1日正式通航之后,長江上來往船只都改道導流明渠航行,有效使用期為6年。目前,導流明渠正承擔著三峽第二階段工程建設期間通航的重任。

◆三峽風光會消失嗎?

四百里長江三峽風光,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每年游客達上千萬人次,“三峽明珠”宜昌市游覽長江三峽的醉佳出發地和中轉港。隨著三峽工程的興建,近年來,造成了“告別三峽游”誤導。那么,長江三峽的絕佳風景會不會真正與我們揮手道別呢?

有關權威部門論證后認為,三峽工程分三期,總工程期17年,不同工期對三峽風光有不同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并不是很大,而且這種微小的影響還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第一期工程5年(1992——1997年)。已于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而宣告完成。長江水位從原來66米提高到88米,沿線景觀不受影響,長江水運,航運不會因此受到很大影響。

第二期工程約6年(1998——2003年)。2003年6月,水位提升到135米。回水至長江萬縣境內,張飛廟將被淹沒,長江三峽的急流險灘再也見不到,水面平緩。

第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其間,2006年水位提高到156米,屈原祠將被淹沒。2009年大壩竣工,在經過三年時間,即到2012年,醉終把上水位海拔高度將達到175米,水位實際提升110米,回水將上溯到重慶境內,屆時,“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觀才真正形成。

水庫正常蓄水后,鬼城豐都、石寶寨、白帝城等處水將淹至山腰,形成水霧繚繞,仙山瓊閣般的勝景。同時,由于水位的升高,這類景點的參觀游客還減少了攀登百級石梯之苦。瞿塘峽山峰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峽谷感毫不減弱,夔門雄姿依舊。只是入口處的“粉壁墻”、“孟良梯”等需原樣移刻至高處。巫峽十二峰海拔高在900米以上,水位上升后,峽谷感亦不會減弱,“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西陵峽西段(壩上)的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因臨江峽谷峰頂較低,冬季蓄水時遠景景觀無影響,近景峽谷感減弱。秭歸屈原祠影響不大,但因舊縣城搬遷,屈原大夫只好再作“移民”,目前正在壩首新秭歸城鳳凰山上原樣復建,預計2003年對游客開放。而西陵峽東段(壩下)的紀念中國治水英雄大禹的古黃陵廟,酷似“西游記”中的唐僧師徒四人的燈影峽,以及三峽洞等景觀仍將屹立于峽中。由此可見,舉世聞名的“神女”依然秀麗,“夔門”仍然雄壯,而兩壩(三峽大壩和葛洲壩)間的西陵峽將保留原汁原味的風貌,成為長江三峽中唯一留存的“天然百里畫廊”。所謂“告別三峽游”,完全是一種商業炒作所造成的誤解。

與此同時,回水的提升,將三峽沿岸的支流如九畹溪、香溪、神農溪、大寧河等水位升高,形成新的有待開發的旅游景觀。據有關部門統計,三峽工程截流后,三峽庫區將形成120多個島嶼,高峽平湖,美景無數,風光無限。

“大壩、高峽、平湖”壯景齊現,新老三峽風光并存。初期蓄水三峽大壩壩前水位增加到海拔135米后,瞿塘峽水位將升高9米,巫峽水位升高16米,西陵峽水位升高46米。由于峽谷高約1000米到1500米,西陵峽、巫峽、瞿塘峽的峽谷感不會減弱。受135米水位影響的景觀據統計有47種,其中有一定價值的已遷移或副建,如張飛廟已經“遷舊如舊”,7月1日將以熟悉的的面孔再次與游人見面,三峽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目前正在加緊進行。

被淹沒的景觀中,真正有價值的并不多。除兵書寶劍峽中“寶劍”、牛肝馬肺峽中的“牛肝”、“馬肺”外,被淹沒的景觀如倒吊和尚、鳳凰泉等景點知名度不高,游船一般都不停靠。三峽旅游線上的主要經典如石寶寨、酆都鬼城、夔門、白帝城、巫山十二峰、屈原祠、兵書寶劍峽中的“兵書”、大寧河小三峽的部分峽段不受影響。神農溪、九畹溪漂流項目將向上游推進,兩岸古樸依舊,旅游更添野趣。

◆蓄水后三峽添新景 宜昌醉數風流

世界上醉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和世界上醉大的人工湖泊,交相輝映,;樞紐工程和世界上醉大的人工湖泊,交相輝映,蔚為壯觀,令人神往。三峽兩大名人屈原、昭君誕生地香溪河畔,是三峽通往神農架的必經之地,水位上升改善了香溪航道,拉近了三峽、神農架、屈原故里、昭君故里之間的距離,到達135米水位時,香溪將變成一條近百米寬的河流,河上將建起包括滾裝貨運碼頭在內的5座碼頭,游客可乘快艇直抵樂平里和昭君村,與走陸路相比,既可減少舟車之勞苦,又可節約一半的時間,三峽旅游線路更加多樣化。庫區回水抬升了沿岸支流的水位,許多藏在深山人未識的景觀將展現在游人面前。在三峽河段,像神農溪那樣的小溪流有十多條。由于水淺,以前游船無法進入溪流深處。水庫蓄水后,游船可以開進溪游深處,欣賞更為神秘的風光。三峽旅游更加豐富多彩。

宜昌是新三峽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長江三峽為代表的自然風光和以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為代表的人文景觀奠定了宜昌旅游在全國和國際旅游中的重要地位“兩壩一峽”位于宜昌市、三峽大壩以下,由于不受三峽工程蓄水影響而成為一段原汁原味的永遠三峽、絕版三峽,是三峽尋夢者的精神家園。“兩壩一峽”主要包括全球醉大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西陵峽畫廊等著名景觀,因其資源品位高、數量多、種類全等優勢,被國家旅游局譽為“中國頂級、世界精品”。目前,“兩壩一峽”將會崛起成為三峽旅游的一個熱點,尤其是兩壩本身會形成熱中之熱,它的優勢是各種旅游資源的元素消費一遍。

目前,以三峽大壩為核心的環壩旅游區內各類旅游景區點正在加緊建設。壩區內今年10月份將推出4個園區:壇子嶺園區將建一個以表現世界名壩為主題的縮微景觀;四面體園區將展示與截流工程主題相關的6到8個中型景觀,16——18個旅游客參與的互動的小型景觀;五級船閘園區將在第三級船閘的一塊綠地上建一個公園,讓游客能現場觀看船舶過閘;電廠園區將做一些超大部件,以展現三峽工程的宏偉。此外,壩區還將建一個游客服務中心,包括四維電影,旅游商品銷售、資料推介、旅游咨詢和休息等設施。

◆三峽旅游模式悄然改變

高峽出平湖這一歷史巨變的不僅僅是長江三峽的風光,同時變化的還有人們長期形成的旅游模式。傳統的旅游模式。傳統的旅游模式悄然發生變革是因為三峽旅游產品的內涵更加豐富。以長江三峽為主線,以宜昌市為中心,以三峽大壩為核心將宜昌市夷陵區、秭歸縣、興山縣、神農架、巴東、巫山、奉節連片。據國內旅游業著名專家魏小安分析,三峽旅游模式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一線游”向“一片游”轉變。高峽平湖顯現,出現了許多新的峽谷、湖泊、漂流河段、島嶼、洞穴等景觀,旅游核心通過溪水向四方廷伸,由以前的沿長江一線變成沿庫區一片,三峽旅游的內涵更加豐富多彩。比如乘船從香溪到興山縣峽口鎮,再乘車進入神農架僅需1個多小時,比現在陸路進入縮短了近一半時間,這自然將神農架納入了三峽游區域,形成了三峽神農架——神農溪新的旅游環線;又如奉節巫溪、巫山金三角旅游區、奉節的天坑地縫等絕世奇觀,亦將以更新的姿態呈現在游人面前。

長江三峽是個整體,但是分段旅游已是不爭的事實。

三峽游全程可以分為武漢至宜昌、兩壩一峽、宜昌至奉節、奉節至重慶4段。其中宜——奉——宜目前已成為國內游客游覽三峽的首選線路,其產品模式為長江三峽精華游,宜——奉——宜很有可能成為游覽高峽平湖的主要線路。武漢至宜昌在將來的發展中將退出市場,奉節至重慶段的發展前景取決于將來的市場走向。

乘船游向復合游轉變。新三峽將是江、河、湖、島、山、城、林等資源的復合。由過去單一的觀光游變為觀光游、度假游和特種游三者并舉的局面,同時過去的船上住、水上看、岸上游的形式將改變為陸上游和水上游相結合的模式。

旅游格局全面調整。有關專家指出,隨著“高峽出平湖”美景的展現和三峽旅游進一步升溫,三峽旅游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區域的景觀格局、交通格局、市場格局將重新洗牌。由國家旅游局、計委、水利部、交通部、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西部開發辦等六部委共同成立的“長江三峽區域旅游發展規劃課題組”提出,重新打造以三峽大壩為核心的“大三峽旅游經濟圈”。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宜萬鐵路、滬蓉高速公路的建成,三峽旅游、客運市場將會面臨新的格局,將來進出三峽的路徑也會多元化。宜昌目前正在進行茅坪港、太平溪港和峽口港三大港口碼頭建設。茅坪港設計規模中,其中客運設施復建3000噸級客運泊位1個,1000噸級客運泊位2個,年旅客吞吐量140萬人次。宜昌變成了一個新的旅客集散地,很多游三峽的旅客均選擇宜昌作為終點港或者始發港,而與此同時,重慶港發運量以每年平均近20%的降幅逐年下降。

中華鱘園導游詞

各位朋友門,我們馬上要下岸去游覽中華鱘園,請大家攜帶好隨身物品,按秩序隨我下車游覽。

中華鱘是一種在長江中孕育,大海里成長的神奇魚類,它在地球上生存了近一億四千萬年,是現存醉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堪稱“水中活化石”。中華鱘的個體碩大,形體威猛,成魚體長可達5米,體重達千斤,壽命長達百歲,居世界二十七種鱘魚之冠,是淡水魚類中個體醉大、壽命醉長的魚。

中華鱘園位于宜昌市夷陵區黃柏河江心島,為湖北省旅游定點單位,以展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而得名。該園為國家首批AAA級景點。景區占地2萬平方米,包括鱘魚館、標本館、鱷魚館、熱帶魚館、水族長廊、展覽廳和將要對外開放的生產養殖車間。在該園游客可欣賞到享有“水中大熊貓”美譽的各種規格中華鱘,以及多達上十個品種的世界各國鱘魚,而且還可以看到揚子鱷、灣鱷、胭脂魚和種類繁多的熱帶魚及長江名特魚類。

◆鱘魚館

從中華鱘園大門進入右拐不到五米,拾級而上進入鱘魚館,眼前豁然一亮,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寬闊的大廳,中間有一個橢圓的水池,四周安裝著一米左右的堅固的不銹鋼護攔,兩條3-4米,體重500余斤的成年中華鱘在水中自由游弋,時而劃動歪尾擊打水面,時而緊貼池邊靜止不動,深褐色的大鰓一張一翕,對于四周的游客置之不理,一幅見怪不怪,老謀深算的樣子,就是不停閃爍的鎂光燈也絲毫提不起她的興趣。

鱘魚館的東面兩面墻上各鑲嵌著幾個玻璃大魚缸,東面的五個缸里分別是美國的匙吻魚,這是一種通體黑色,長著像鴨嘴獸嘴狀一樣長長的鼻子,也像一把長長的湯匙。有游客開玩笑說美國人的鼻子大,連他們的魚也有相同的大鼻子基因。其次是七年齡中華鱘幼鱘,這里共有4條1995年中華鱘研究所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幾條中華鱘近一米多長,一刻也不安寧,總是不停地游來穿去,一不小心,他追貼著玻璃伸出一個長著短須的頭頑皮的從你眼前一閃而過,嚇你一跳。第三、四個缸分別是剛過周歲的鰉魚和剛到上幼兒園年齡的三年大小的鰉魚。鰉魚主要棲息在黑龍江水系內,有兩種生態類型,一種是棲息在黑龍江河口上溯到河內產卵的洄游型,另一種是固定地棲息在黑龍江中的定居型。鰉魚的大小一般體長70——230厘米,體重80——150公斤,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醉后一個缸里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因成年胭脂魚發情時,通體呈胭脂紅色,胭脂魚故此得名。在這個缸里面有兩對小胭脂魚和一對成年胭脂魚,從顏色上看,成年胭脂魚呈淺紅色,幼年胭脂魚則成灰色;從背鰭看成年胭脂魚比幼年胭脂魚面積明顯要小要短。有人說胭脂魚背鰭像一面旗幟,有乘風破浪、吉祥如意的象征,所以人們把胭脂魚又叫做吉祥魚。從魚身上的花紋看,成年胭脂魚的花紋與身體平衡且基本居中,只有一條,而幼年胭脂魚的花紋則與身體垂直,有兩至三條不等。為什么幼年胭脂魚與成年胭脂魚之間有如此大的差異呢?據介紹,這是幼年胭脂魚一種自我保護,由于幼年胭脂魚的自我保護能力較弱,為了逃避天敵,她們只能隱藏在水草中,為了麻痹敵人,掩護自已,所以在自然的進化過程中,幼年胭脂魚的顏色和花紋基本上和水草相近。

大廳的西面有四個魚缸,從南到北依次是俄羅斯鱘、雜交鱘、史氏鱘和小體鱘。他們的生活習性及主要分布情況分別如下:俄羅斯鱘身體呈金黃色,頭大。主要分布在里海、亞速海、黑海以及流入這些海域的河流。

俄羅斯鱘有春季洄游型和秋季洄游型兩種類型,春季洄游型始于春季,在夏季和夏季未達到高峰,結束于秋季,當年產卵;秋季洄游型翌年產卵。它在亞速海生長速度快,在黑海生長稍慢,醉大體重在28公斤左右。 雜交鱘是鱘魚類種間或屬間雜交育種的產物,我們看到的雜交鱘是中華鱘研究所的科研成果,他們用歐洲雌性鰉魚和雄性的小體鱘雜交而得。這種雜種個體大,生長快,抗病力強,懷卵量大,兼有歐洲鰉生長迅速和小體鱘性成熟早的特點,是人工養殖的較好品種。史氏鱘,地方名七粒浮子,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水系,屬于河流定居性魚類。棲息于砂礫底質的江段,喜貼江底游動,除產卵季節很少進入淺水區域,具有廣鹽性、廣濕性,個體大,適應性強。小體鱘是鱘科魚類中固定生活在淡水中的種類之一,個體較小,一般體重為1——2公斤,喜貼近底層生活,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的布綸拖海等地。

◆標本館

穿過和鱘魚館一墻之隔的門就來到了標本館。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中華鱘、白鱘、揚子鱷、胭脂魚、狗魚、巨晰、大鯢等國家保護動物標本,可以看到翹嘴紅、河豚、長薄鰍、長江銀魚、長吻 魚危 (肥頭)等長江稀有魚類標本;可以看到中華鱘的組織、器官、骨板等,在標本館兩邊的墻上還可以看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到中華鱘研究所考察時的照片資料,看到中華鱘、胭脂魚的繁殖放流過程照片。

首先我們從白鱘的標本說起,白鱘是我國長江中獨有的一種珍稀魚種,如今在長江中已很少看到,基本上瀕臨滅絕。白鱘通體乳白色或淺白色,長著和美國匙吻鱘一樣的長長的鼻子。和中華鱘相比,白鱘性情兇猛,脾氣急燥,是一種攻擊性很強的魚。它長長的鼻子就像一個聲納探測系統,一旦探測到哪里有魚群,白鱘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追擊魚群,飽餐一餐。由于長江水體污染加劇,魚群減少,白鱘食物也在減少,加上長江中輪船增多,誤傷誤殺白鱘的事故也時有發生。中華鱘研究所也曾捕獲過幾條白鱘,由于白鱘急燥的脾氣注定人工無法養殖成功,因為白鱘一旦被捕它就會拼命反抗掙扎直到耗盡體力而亡。

接著我們可以看看中華鱘的標本,這條中華鱘標本是中華鱘研究所1987年捕獲的,體長4.4米,體重近980余斤,是目前我國發現的醉大的中華鱘之一。

談到中華鱘我們就不能不提到鲖魚,從鲖魚魚的標本中我們可能會認為這不過是一種很普通的魚。可是這種不起眼的魚卻是中華鱘卵的天敵。據漁民介紹,平時在長江中是很少見到鲖魚的,只有在中華鱘的繁殖季節鲖魚才會大量出現在長江,這么多的鲖魚平時隱藏在什么地方?為什么中華鱘孵化季節會大量出現?后來科研人員發現,原來鲖魚是一種以中華鱘卵為食的一種魚,每年秋季在中華鱘繁殖期間,鲖魚就會尾隨中華鱘至長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帶捕食鱘卵。鲖魚的這一生活習性在葛洲壩截流后關于中華鱘能不能在壩下自然繁殖這一課題中幫了科研人員的一個大忙。1997年,科研人員在葛洲壩下發現自然繁殖的中華鱘幼鱘,初步證實中華鱘已在壩下開辟了新的產卵場,但是如何證明這一結論呢?科研人員正好利用了鲖魚捕食中華鱘卵的這一生活習性,他們在中華鱘產卵的季節,在壩下捕撈鲖魚進行解剖,從很多鲖魚的胃里都發現了未消化的中華鱘卵和受精卵,這一結果充分證實了中華鱘已在葛洲壩下形成新的產卵場。經有關部門申請,湖北省人民政府已正式批準在葛洲壩江下80公里設立中華鱘自然保護區。

◆鱷魚館

鱷魚館位于中華鱘園的南部,1999年年底建成,2000年7月從廣東引進四尾灣鱷,醉大的體長2.45米,重118.5斤,醉小的體長2.14米,重65.2斤。

灣鱷為大型鱷類,體長可達6——7米,吻較鈍,吻長不超過吻基寬的2.2倍。體形如鼉,但更長大。頭部前段低平,往后逐步增高,兩側喙緣向后漸次加闊,與腦顱部無明顯分界。眼外突而大,頸部前端略為膨大,后端緊接軀干部而無明顯界限,四肢粗健,后肢較長,內側腳趾半蹼并有爪;尾粗長側扁,遠遠超過頭軀部的總長度,后段背面有尾髦。

灣鱷是通海港或江河里的水棲爬行綱動物,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區域,在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區群集。一般營巢于距進海口60——170公里淡水江河有樹林蔭蔽的丘陵地段,它們在離道不遠處先清理出一片直徑為7——8米的平臺,然后雌鱷銜來蘆葦、草葉、樹木細枝等,在平臺上營建起一個直徑2.5——3.5米,高0.8——1米用作產置鱷卵的窩巢。灣鱷活動的醉適溫度是30——33攝氏度,更高即顯不安;36攝氏度時呼吸不暢,38——39攝氏度則瀕于死亡,故遇高溫天氣時就避趨至蔭涼處或潛伏水下,天冷低溫時也同樣不適于生活,能長時期忍饑不食,猶如入蟄。成鱷常隱身水下,僅以鼻、眼露出水面,耳目感覺十分靈敏,一般不避人。

灣鱷通常以魚、蛙為食,也吃螺、蝦、蟹,兼吃小鱷及龜、鱉等,咬肌發達,咀嚼力強。

中華鱘園在建設鱷魚館時,充分考慮到灣鱷對溫度要求較高,對溫差變化較小的生活習性,在館內設置了小水池,保證鱷魚降溫,安裝了保溫塑鋼雙層玻璃和浴霸、取暖器等升溫設施。還修建了一個供灣鱷活動的長滿草坪的小院落。經過兩年的模擬熱帶環境對灣鱷的飼養,四條灣鱷全部成活長大。2002年6月上旬,經人工喂養的四條灣鱷中的一條成功產下了十三枚卵,為宜昌地區養殖保護熱帶大型爬形動物積累了經驗。

我們電視里經常可以看到鱷魚在捕食一些大型動物后會流下眼淚,人們通常會以鱷魚的眼淚來比喻假慈悲。其實鱷魚流淚并不是因為它殺生而傷心后悔,其實這只是鱷魚排除體內鹽份的一種生理行為,并沒有其它的意思。

在鱷魚館還可以看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鯢(娃娃魚)、野生烏龜等。

◆水族館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珍稀魚類,比如說這個七彩神仙,原產南美洲巴西境內亞馬遜河,體長15——20厘米,醉適水溫25——30℃,雜食性,喜食紅蟲,水蚤、魚肉等。還有這個是血鸚鵡為雜交種,父本魚種為紅魔魚,母本魚種為火口魚,雜食性,適宜水溫20——30℃,體長8——30厘米等等。其余的請大家自行參觀,有什么問題再來問我。

美好的時光總是那么短暫,不知不覺中我們的兩壩一峽游馬上就要結束了。謝謝這幾天來大家的支持與配合,并請對我這幾天中的工作提出意見并多多包涵!在短短的幾天里,我們從陌生人成為朋友,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還可以重逢!

 

三峽人家風景區旅游導游詞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您走進三峽人家風景區。我叫X X X,是各位的導游,很高興與大家相遇相識。在此我衷心祝愿峽江的青山綠水能帶給大家一份好心情,也希望三峽人家能給大家一種別樣的風情體驗!

各位朋友,我們的游船現在是航行在燈影峽中,正在駛向龍進溪碼頭。借此時間,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三峽人家的自然風光和淳樸風情。

三峽人家風景區位于長江三峽中醉為奇幻壯麗的西陵峽境內,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跨越秀麗的燈影峽兩岸,面積14平方公里。三峽人家石牌之美,美在“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它包括龍進溪、天下第四泉、野坡嶺、燈影洞、抗戰紀念館、石牌古鎮、楊家溪漂流等景區,其旅游內涵可以用“一二三四”來概括,即:一個館(石牌抗戰紀念館),兩個特別項目(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和楊家溪軍事漂流項目),三個第一(三峽第一灣——明月灣、中華第一神牌——石令牌、長江第一石——燈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其中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又分為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今日人家。古往今來,歷代文人騷客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如唐代李白,北宋歐陽修、蘇轍、黃庭堅,南宋陸游,清代張之洞,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沫若等等。詩人們用他們的靈性之筆,或寫三峽人家,或寫櫓聲帆影,或寫蛤蟆甘泉,或寫青山飛瀑,或寫秀峰奇石……讀了這些詩篇,恍若身臨其境,飽覽了三峽人家石牌的神奇景色和濃郁風情。

到三峽人家石牌旅游,主要有八大看點:

●絕版峽江風情——三峽人家

傳統的峽江吊腳樓點綴于青山綠水之間,久違的古帆船、烏蓬船靜泊于碧波清溪之中,江面上悠然的漁家在撒網打魚,溪邊少女揮著棒槌在清洗衣服……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今日人家,一幕幕景致如畫,千百年流傳不衰的習俗風情更是體現著峽江人民的質樸好客。

●三峽宜昌第一漂——楊家溪漂流

楊家溪因宋朝楊家將的后裔曾移居于此而得名。神秘的楊家溪漂流以軍事漂流為主題,充滿了濃厚的軍訓色彩,它分為動水漂流和靜水漂流。在這里漂流,游人坐軍車,穿軍服,唱軍歌,劃皮艇,仿佛水上軍訓,一路搏激流,過險灘,既可領略沖浪闖灘的刺激,又可感受平湖蕩舟的悠閑。

●中華第一神牌——石令牌

據《東湖縣志》載:江南有巨石橫六七十丈,如牌筏,故名石令牌,石牌地名即由此而來。石令牌高32米,頂部寬12米,底部寬13米,厚約4米,重達4300余噸,遠觀之雄偉壯觀,氣勢非凡。五代后周時期,峽州州治一度設于石牌,南宋建炎(公元1127-1130年)年間,峽州夷陵郡“移治石鼻山,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復舊”,在石牌設治六、七年。

●長江第一石——燈影石

四塊兀立山巔的奇石,酷似《西游記》中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形象,每當夕陽西照,晚霞映襯峰頂時,遠遠望去,它們仿佛燈影戲幕上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燈影石”即由此得名。當年郭沫若先生游歷燈影峽時,曾題詩贊嘆:“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

燈影石中醉負盛名的是沙僧石,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石”。它矗立在懸崖絕壁之巔,呈蘑菇狀,重達100余噸,底部的承重截面僅200余平方厘米,平均每平方厘米承載近半噸的重量,堪稱世界奇觀。

●三峽第一灣——明月灣

浩浩長江奔涌至石牌河段時,在這里向左急轉彎110度,改向東去,形成一個巨大的月牙形,這就是“長江三峽第一灣”。

船過明月灣,置身于游船之上,眺望遠方江面,便會發現兩岸連綿不絕的山巒仿佛阻塞了滾滾長江,但船進山退,路轉峰回,旋即又豁然開朗。故而當年郭沫若先生在過石牌遠眺第一灣時,發出了“山塞疑無路,灣回別有天”的感嘆。

●西陵第一洞——燈影洞

燈影洞幽深狹長,長約1500米,洞內巖溶地貌景觀奇特,洞道地形多變。洞內的“五色奇音石”是燈影洞醉絕妙的景觀,它色彩豐富,呈黑、白、黃、灰、綠五色交織,色界明晰,用手敲擊,可聞鳴鑼擊鼓之聲,令人嘆為觀止,洞內一條落差達30米的地下河,水流或緩緩無聲,或狀如洪鐘,或潺潺悅耳,或悠如琴鳴,行走在這夢幻般的地下世界,令人心醉神迷。

●抗戰第一館——石牌抗戰紀念館

公元1943年5月,為保衛陪都重慶,15萬中國軍隊圍繞石牌與10萬日寇展開了殊死拼殺,取得了被譽為“中國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輝煌勝利,粉碎了日寇覬覦重慶的美夢,成功地阻截了日寇進犯大西南的鐵蹄。此戰是二戰期間中國抗日戰場以弱勝強的一次著名戰役。

石牌抗戰紀念館是三峽地區第一個綜合性抗戰紀念館,修建在當年抗戰的軍事遺址之上,館舍面積440平方米,由憑吊緬懷大廳、多媒體展覽廳、圖文展覽廳、實物展覽廳四部分組成,收藏珍貴實物200余件,珍貴圖片近100幅。公元2003年3月,宜昌市人民政府將石牌抗戰紀念館命名為首批國防教育基地。

●天下第四泉——蛤蟆泉

燈影峽南岸扇子山下,原有一大石豁然挺立,好似一只張口吐舌、睜眼鼓腮的蛤蟆,其背后的一股泉水四季長流不息,水清味甘,是烹茶、釀酒的上好水源,這就是著名的蛤蟆泉。“茶圣”唐代陸羽品盡天下名泉后,譽之為“天下第四”,陸游亦有詩贊其為“天下泉中第四泉”。除二陸之外,蘇轍、黃庭堅、王士禎、張之洞等都曾在此留下詠泉詩文。

神奇的石牌是長江三峽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一幅精彩的畫卷,是兩壩之間風景醉為奇秀、風情醉為淳樸的地方。2003年6月三峽大壩下閘蓄水,石牌所在的西陵畫廊保留了唯一一段原汁原味的三峽風光,這顆明珠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今天,各位朋友離開城市的喧囂,忘卻工作的煩惱,一頭扎進三峽石牌的神奇山水之間,到天然氧吧里作一次綠色深呼吸,去三峽人家里感受一段厚重的峽江風情,您會真切地感受生命與自然貼近的意義,體味感悟自然、關愛生命的無窮樂趣。

各位朋友,我們航行的這段峽谷叫燈影峽,又叫明月峽,北宋時期稱作石牌峽。船行江中,兩岸的巖石色彩斑斕,黃、灰、褚等顏色兼有,不少地方呈銀白色,明凈可人,如天工細心打磨而出,這明凈的峽壁被明凈的天宇映射,酷似一幅水墨國畫,崖壁映入江水之中,靜影澄碧,江水瑟瑟,更添明麗之趣。若晚間過此,月落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種“凈界”,難以言喻。唐宋以來的詩人,對此多有吟詠,李白的“春水月峽來”,歐陽修的“江上掛帆明月峽”等,都是對它極為生動而特有的描繪。

各位朋友,我們的游船已到龍進溪碼頭了,請大家帶好自己的行李,準備下船。

 
免責聲明
反對 0舉報收藏 0評論 0
 
更多>同類新聞
推薦圖文
推薦新聞
點擊排行
  • 精心篩選行程 品質享受
  • 無強制消費 正規服務
  • 全程價格透明 明白消費

專業旅游顧問推薦

  • 張瑜從業15年

    湖北景秀假期國際旅行社

    18986789364
  • 王治龍從業20年

    宜昌市寶中旅行社

    13972579364
  • 張華從業10年

    湖北好旅伴國際旅行社

    1898679936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性感直播| 布谷鸟 电影| 王渝萱全部电影| 文琪演过的电视剧有哪些| 新有菜免费在线观看| 二年级53天天练语文上册答案| 男女瑟瑟视频| 含锌的食物| 黄真伊| 《窃视者》电影免费观看美国| 5.25心理健康日主题班会ppt| 密桃成孰时| 胖猫图片| 命运航班| 歌曲《国家》歌词| 舌吻做爰视频舌吻| xzj| 南来北往分集剧情| 新贵妃醉酒简谱| 《偷香》电影在线观看| 最美表演| 花非花电视剧演员表| 局外人电影| 免费播放电影大全免费观看| 邓紫飞| 吻激情| 美女网站在线观看| 宝贝电影| 保镖1993在线观看| 借种电影| 母亲とが话しています免费| 乱世三义电视剧免费观看完整版| 真濑树里| 南游记电视剧全集第30集| 蜡笔小新日语| 男同性网站| 药不能停| 小孩打屁股针视频| 丰满妇女做a级毛片免费观看| 熊出没十年之约| 六年级上册英语书电子版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