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民期待已久的宜昌博物館新館將于下月6日正式開館,目前,新館正在試運營,有興趣的市民可攜帶身份證前去參觀。
宜昌博物館新館位于伍家崗區柏臨河畔,城市規劃展覽館對面,主體建筑面積43081平方米,設計以“歷史之窗”為理念,館藏文物近五萬件(套),包括著名的“長陽人”化石、“太陽人”石刻、大溪文化典型器物、楚季寶鐘、徐太子鼎等巴楚文化藏品和數百件珍稀動物標本,展陳豐富。
新館位于伍家崗區柏臨河畔。新館外墻裝修,以及周邊硬件設施已經建成。后門通道設有閘道,除開館內的工作人員,其他人均不能進入。接過施工方的安全帽,記者進入了一樓大廳。
新館分為地上3層和地下一層,主體建筑面積43080平方米,展陳總面積則達到了15247平方米。
在一樓的物競天擇廳(貝寧廳),大樹、巖石、草地等已初見雛形。靠里面擺放著一具非洲象的標本,整個身體用施工膠布遮蓋著。據介紹,由于大象身子太大,在展廳安裝大門之前,已在去年底,將大象先期運進來安防到位。據介紹,部分大型展品,在隨著內部裝修布展的進行中,已先后進入到廳內。
宜昌博物館于2017年3月與美國“環球健康與教育基金會”簽訂了動物標本捐贈協議。目前,展廳內來自各大洲的120余件標本,已先后抵達宜昌。屆時,市民們將在這里,目睹到各大洲的風采。
神秘壁畫“遮著臉”近兩百人要忙上一整年
在一樓通道處,來自江蘇鹽城的徐春喜,正和工友將一根5米多長的杉樹進行打磨,這棵杉樹將用于場內的布景搭臺。和老徐一樣,從去年5月18日開始,隨著新館主體工程的落成,他和近兩百名工友,先后進入新館進行裝修布展。老徐和工友分成了6個小組,按分工將進行持續近一年的工作。
在二樓的風情三峽廳,一幅10余米長的壁畫出現在記者的眼前。壁畫以漁樵耕讀為主題,山區、丘陵和平原三種不同地形,在畫上全部展示出來,農民插秧勞作,和河內漁民捕魚的情景,以及在農忙之余,人們在田間地頭演繹的休閑放松功能為主的“薅草鑼鼓”等民間藝術形式栩栩如生。壁畫中間部分向前突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看出不同的視覺效果。
同樣在風情三峽廳,“峽江號子”吸引了記者的眼球,纖夫拉纖雕塑結合墻面半景畫,地面塑形以當地極具特色的石頭險灘為原型。目前,為了施工需要,壁畫暫時遮蓋著。屆時,纖夫石等原件將在這里布展,就和仿銅做舊的纖夫群雕,這里將再現峽江號子的場景。
根據設計,新館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特展陳列”3個部分,共10個展陳板塊。風情三峽、物競天擇廳、遠古西陵、巴楚夷陵、千載峽州等以及極具科技含量和體驗感的數字展廳,終將在5月18日,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日白佬”上陣千余件皮影分揀不能絲毫馬虎
在二樓的展廳內,設有宜昌皮影觀看場景復原場景。記者在現場看到,基本場景布置已經完畢,只待細節的完善和皮影原件的進場安放。待開館時,觀眾來到展廳,可以從兩側玻璃展臺上,看到精美的皮影。正前方是一處戲臺,將真實還原當時皮影戲的現場。據館內工作人員介紹,屆時還將設有皮影戲互動展臺,讓觀眾能親身體會。
記者來到老博物館,在二樓看到,大量制作精美的皮影,被工作人員整齊地擺放在地上。今年81歲的民間故事大王劉德芳,正蹲在這些皮影前,一個一個細心地查看。
據工作人員介紹,老館內存有千余件從民間收集過來的皮影。這些皮影,將由劉德芳進行分類,再整體搬運到新館展出。“一套齊全的影像有人物72個影子,240個‘頭子’,人物有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和下臂以及兩手共十一件連綴組成。”有10多年皮影表演經歷的劉德芳,拿著一件穆羽(穆桂英父親)的皮影告訴記者,從2月26日開始進入館內,對每套皮影戲的皮影進行歸類。
銅鏡裹了好幾層4萬余件文物將整體大搬遷
劉德芳分揀皮影,只是老博物館工作人員為新館開館的一個縮影。老館自去年11月5日正式閉館以來,工作人員就投入到文物打包的工作中來。
在老館后方一處臨時搭建的棚子內,一名木工師傅,正在對一副磨架子進行修復。“磨架子有些地方松動了,必須修好才能進館。”師傅說,為了保證這些修復物品醉大還原,博物館還專門收集到一些老舊木料,就擺放在棚子旁邊,供自己使用。
在老館地下一層的庫房內,藏品部的工作人員,正在對文物進行打包。一名工作人員,將一面銅鏡,放入到訂制的囊匣內,將放上一個小枕頭予以固定。囊匣合上后,扣上扣子,貼上封條,外面再包上一層塑料布。就這樣,裹了里三層外三層的銅鏡,醉后由另外一名工作人員,放入到大塑料箱內。
據介紹,目前打包文物的大號塑料箱,已經用了數百個。從去年11月開始,館內14個人分成三個小組,對文物進行分類打包。館內一共4萬余件文物,除開新館將要展出的6000余件,其余的都要搬到新館庫存。
宜昌博物館目前有八大主要主題展區,分別為:開辟鴻蒙、物競天擇、遠古西陵、千載峽州、巴楚夷陵、風情三峽、書香墨韻、近代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