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盛夏之晨,江風輕拂,陽光灑在江面泛起粼粼波光,伍家崗長江大橋建成通車,“15分鐘可達快速路網”、“30分鐘內可進高速路網”正變為現實。
中環閉環
內中外三環成形
長江大橋之于城市,不止在于大江南北路網暢通,更促成城市格局裂變。夷陵長江大橋、至喜長江大橋通車運營,使城市核心區“南北閉環”形成。然而,對城市骨架快速拓展的宜昌來說,中心城區僅有兩座跨江通道遠不能適應城市發展需要,根據《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以及《宜昌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要求,2016年11月,宜昌啟動了伍家崗長江大橋建設。
作為宜昌江南江北交通大循環的“點睛之作”,伍家崗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實現了城區中環閉環。至此,內中外三環形成高效循環,實現西陵、伍家崗、點軍、猇亭等區域組團全方位聯動,真正實現江南江北“同頻”發展。
加密成網
15分鐘可達快速路網
宜昌交通部門介紹,歷經多年不懈奮斗,宜昌高速公路已加密成網。岳宜高速宜昌段、呼北高速宜都至五峰段建成通車,打通了南向對外聯系高速通道,補齊了宜昌“縣縣通高速”醉后一塊拼圖。三峽高速收費站“東遷5公里,改變一座城”,為宜昌打開了新的開放之門、暢通之門、便民之門。宜都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呼北高速在宜昌飛架兩岸、貫通南北。江北翻壩高速基本建成,三峽翻壩綜合運輸格局即將實現。
隨著伍家崗長江大橋通車,宜昌“十線三環”高速公路網初見雛形。通過“內中外”三環線連接各城區、快速路網連接各城市組團、高速路網連接各縣市“織網”,宜昌15分鐘生活圈,中心城區15分鐘內到達快速路網,30分鐘內進入國家高速路網正變為現實。
座座橋梁
佐證城市實力
宜昌有著“橋梁博物館”美譽,一座座跨江大橋見證著宜昌人披荊斬棘、奮斗不息的信念。細讀宜昌“橋史”,就是讀一部宜昌發展史,在飛架南北的跨江大橋連通下,宜昌打開了城市發展的空間。
1971年9月,枝城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成為繼武漢、南京之后,長江上架起的第三座公鐵兩用橋,也是長江上第四座橋梁。枝城長江大橋連通焦柳鐵路,至今仍是宜昌南下的重要通道之一,大橋直接帶動了枝城港興起和宜都市興旺。
1996年8月,有“神州第一跨”美譽的西陵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建成時其跨度在同類型橋梁中居國內第一、世界第七,大橋是三峽工程建設兩岸交通的主要通道,為圓“世紀夢想”立下汗馬功勞。
2001年9月,宜昌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宜昌長江公路大橋是國家公路網主骨架滬渝高速主干線在湖北境內跨越長江的一座特大橋,也是宜昌主城區跨越長江的重要通道,正式開啟了主城區南北兩岸區域融合的步伐。
2001年12月,夷陵長江大橋建成,同類橋梁中跨度世界之醉。夷陵長江大橋有力激活了江南江北跨江發展潛能。
2007年12月,宜萬鐵路宜昌長江大橋合龍,作為目前世界同類型鐵路橋梁中跨度醉大的橋梁,加速了以宜昌為中心,以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為主體的立體交叉運輸體系形成,對促進大西北開發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2016年7月,至喜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這座繼鸚鵡洲長江大橋之后世界上第二座鋼板結合梁懸索橋,采用一跨過江方案,既不影響中華鱘洄游,也保證了長江航道不阻航、不斷航。
2019年9月27日,秭歸長江大橋正式通車,該橋實現了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三大景點互聯互通,將加速推進大三峽旅游發展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1年2月,宜都長江大橋通車。該橋的建成,將形成長江中游地區通往珠三角、北部灣等又一快速出海通道,在區域公路網中居重要地位。同時,對宜昌市建設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構建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將發揮巨大推動作用。
相關鏈接 宜昌三環
外環:至喜長江大橋—點軍大道—翻壩高速—宜昌長江公路大橋—滬蓉高速—峽州大道—西陵二路快速高架
中環:至喜長江大橋—點軍大道—江城大道—伍家崗長江大橋—花溪路—峽州大道—西陵二路快速高架
內環:至喜長江大橋—點軍大道—江城大道—夷陵長江大橋—勝利三路—港窯路延伸段—峽州大道—西陵二路快速高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