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3兵團所屬38軍、47軍、49軍及14兵團39軍、湖北軍區獨立1師、2師、宜昌軍分區兩個團發起宜沙戰役,由襄陽、天門一線分三路向宜昌、沙市進軍。其中38軍、47軍、湖北軍區獨立1師參加了解放宜昌的戰役,史稱宜(宜昌)當(當陽)戰役。
宜當戰役作為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宜沙戰役的一部分,為一次兵團級規模戰役,宜當方向解放軍參戰兵力為兩個軍又一個師12萬余人,國民黨宋希濂部大約7萬人。宜昌城是宋希濂指揮機關所在地,為其布防重點。
戰前宋希濂把戰斗力較強、武器裝備精良的部隊調防宜昌,企圖守住長江中游防線,實施其“西南聯防計劃”,顯然攻克宜昌必有一場惡戰。7月9日在當陽觀音寺47軍與蔣軍遭遇,宜當戰役打響。7月15日晨,38軍從臨江鋪強渡長江成功,16日凌晨,47軍、湖北獨立1師分別從鎮鏡山、北門、東門、鐵路壩、北山坡、楊岔路攻進宜昌城,宜昌宣告解放,19日,38軍各師在長陽、宜都集結,旋即向湘西挺進;47軍三個團在三斗坪會師,宜當戰役結束。
此次戰役時值盛夏,酷暑難耐,山川險阻,水土不服,解放軍克難攻堅、不眠不休,經過10多天浴血奮戰先后解放遠安、當陽、宜昌、宜都、枝江、長陽等縣,打垮國民黨宋希濂部十多萬軍隊,粉碎了國民黨軍長江中游防線,為進軍大西南打開了大門。
在解放宜昌戰役中解放軍官兵傷亡情況如何?據有關史料記載,有三種比較權威說法,但說法各異,現陳述如下,以探究史實。
一、《宜昌市志》說。據1999年版《宜昌市志·人物》記載,在1949年7月宜當戰役犧牲的有名有姓烈士為508人,其中47軍犧牲397人(不含宋家嘴戰斗犧牲未能查清姓名的4名官兵),湖北獨立1師犧牲104人,宜昌警衛團1人,38軍犧牲3人(于連深、張守成、劉善章),支前民工3人。犧牲解放軍官兵和支前民工總計512人。
二、《中國共產黨宜昌歷史》(第一卷)說。據中共宜昌市委黨史辦公室2006年編纂的宜昌市黨史記載,在解放宜昌的戰斗中,據不完全統計,有624名人民解放軍官兵和支前民工英勇犧牲(其中船工、民工3人)。
三、檔案記載說。據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保存《38軍、47軍、49軍戰績統計表》記載,宜沙戰役四野犧牲失蹤總共673人,我方犧牲596人,失蹤77人,傷2101人,以上不含湖北地方武裝。其中38軍犧牲84人,連級軍官3人,檔案中姓名不詳,疑為《宜昌市志》記載的于連深、張守成、劉善章,失蹤13人,傷426人;47軍犧牲375人,團營連軍官16人,失蹤61人,傷1319人;49軍(荊沙方向)犧牲137人,連級軍官5人,失蹤3人,傷356人。獨立1師犧牲連級軍官1人。
據此可知,在宜昌方向作戰的38軍、47軍共犧牲459人,失蹤74人,兩項合計533人,傷1745人。犧牲軍官籍貫河北、山西、吉林、河南、黑龍江等,在攻占宜昌營盤崗戰斗中47軍419團犧牲人員中有朝鮮族戰士數十名。宜沙戰役犧牲人員軍階醉高的是在宜昌鎮鏡山戰斗中犧牲的47軍415團團參謀長路冠英;我軍受傷團以上軍官2人,即38軍114師342團副團長,受傷地點在宜昌市伍家崗;47軍139師副師長顏德明,受傷地點在鎮鏡山一帶。由此可見宜沙戰役中攻克宜昌城戰況之激烈。由于戰績統計表等檔案形成于戰役結束不久,統計數字可信度和準確性較高,是醉能反映歷史真實的。但當時尚處于戰時狀態,38軍、47軍失蹤的74人無法斷定是否犧牲,存在陣亡、歸隊、離隊三種可能。所以,宜當戰役四野13兵團陣亡人數在459人至533人之間。如果加上民政部門認定的有名有姓的湖北獨立1師、宜昌警衛團和支前民工犧牲人數108人,我方犧牲人數在567至641人之間,負傷人數大于1745人。犧牲原因主要為戰場犧牲,少數為受傷后破傷風醫治無效致死,中暑而死,如38軍113師339團在宜都王家畈追擊逃敵時,因天氣炎熱,體力消耗過大,當場中暑犧牲2人。
因此,《宜昌市志》所載宜當戰役解放軍官兵和支前民工犧牲總計512人說,可以理解為是經過民政部門認定的有名有姓的烈士。解放軍檔案館保存的戰績統計表只統計第四野戰軍傷亡情況,不含湖北省軍區部隊和民工傷亡,也不包括失蹤官兵,是不完全統計數字。
綜合地方志、黨史和檔案三方信息分析,我方犧牲總人數在567-641人之間,負傷人數應大于1745人。《中國共產黨宜昌歷史》(第一卷)所述宜當戰役我方犧牲總人數624名比較接近歷史真實。
(作者單位:伍家崗區檔案館)圖片由伍家崗區檔案館提供38軍女戰士在向宜昌行軍途中。
38軍112師335團給犧牲船工楊國茂開具的撫恤證。